優化「英語教師」計劃 提升港生英語能力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香港的學生自幼稚園開始已經接受英文教育,而在免費教育中,英文也是主要科目。不過,實際上本港仍有不少數量市民的英文水平僅屬一般,這無疑與師資水平的參差以及課程的設計有莫大關係。事實上,當局早於20年前已經開始推行「提高英語教學和增加學生接觸英語機會」的計劃,可惜成效不彰,令人失望。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日前宣布優化推行「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計劃,擬由2025/26學年起新設「英語教師津貼」,每學年分別向參與的中小學,分別發放90萬元和100萬元津貼。這個計劃的原意是提高英語教學和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可惜,過去20多年一直都有師生質疑計劃成效。據悉,由於部分學校行政僵化,而「英語教師」質素也良莠不齊,令到頗多「英語教師」在教育過程不受學校重用,資源被浪費。有資深「英語教師」反映,他們並未能真正參與到應試教育中,較多負責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即使他們有心教導更多實用課程,校方也會要求交回本地教師負責。這其實大大限制「英語教師」為學校引入新教學方法的機會,亦浪費外籍教師的教學經驗。
另一方面,招聘「英語教師」的要求與本地教師相差不大,部分學校不會嚴格審核「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未安排重要教學課程給他們。「英語教師」的課堂只能閒聊或小組活動,對高年級學生而言幫助不大,白白浪費「英語教師」這些人才。不少家長批評,這些問題若不改善,即使當局增加撥款給學校聘請新「英語教師」,也無助改善教學。
教育局工作基本上是由行政主導,若缺乏前瞻及周全計劃,將導致學校在處理計劃管理和資源都欠缺彈性。當局應該打破行政僵化,鼓勵並統籌學校之間善用「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交流經驗,引入優秀的教學方式,優化英語學習支援服務。同時更可進一步加强「英語教師」的培訓項目,嚴格審核資歷和教學表現,避免資助浪費。當局現欲優化計劃,就必須認真檢討現時問題成因,改善不足,才能確保資源用得其所,也讓「英語教師」發揮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