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要真缺 人才要真才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過去兩期專欄提到,現行多項輸入外勞計劃已導致行業失業率上升,工資受壓,今年上半年,政府還會推出一項輸入非本地、非學位年輕技術專才計劃。勞福局在特別財委會書面回覆筆者時強調,涉及的技術工種必須「人力極短缺」,而薪酬待遇需達到市場水平,亦會設定配額,以貫徹「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看似政策制度完備,卻難免令人憂心忡忡,畢竟多個現行計劃亦有類似安排,卻未能「守好門口」,促請相關政策局及部門充分諮詢工會及工友,並為計劃訂立煞停機制,避免重蹈打擊本地就業的覆轍。

  工聯會強調,不反對真正缺人手的行業輸入外勞補充,亦歡迎人才來港打拚事業,助力香港發展,但外勞要真缺,人才要真才,如果補充變成替代,人才只是虛名低用,便違背了輸入外勞的原意,「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也將名不副實。

  根據最新文件,2022/23年度至2024/25年度(截至2月,下同),7項人才入境計劃共約32.5萬宗申請獲批。當中需要先獲招聘的「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在2024/25年度獲批宗數為31,600宗及23,743宗,共佔同期12.6萬獲批宗數的44%。當局資料顯示,兩項計劃約有50%及43%獲批者的月薪低於2萬元,比最新的本地就業人士中位工資還少2,000元。

  從另一方面剖析,兩項計劃5.5萬人中,較多從事教育、商貿、藝文、康體、金融服務和旅遊,資訊科技只有1,406人,生物科技更只有69人,「其他」則多達18,648人。與「高尖精」更密切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同期只有137宗申請,批出114宗,月薪20,000元至39,999元超過一半。

  從月薪和就業分布可以看到,一些計劃更似輸入廉價勞動力而非短缺人才。事實上,筆者在立法會已多次提出,搶人才一定要有嚴謹標準,把好關,引進真正有需要和缺乏的人才,確保人才來港後有用武之地。

  自2022年起,在「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如屬「人才清單」表列專業,僱主無須證明本地招聘困難便可直接提出申請,此安排務必檢討調整,亦應為各項人才計劃設定招聘月薪最低要求,讓人才對勞動市場帶來正面效果,而非濫竽充數或高才低就,衝擊本地尤其是年輕人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