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民造物」展回顧大埔工業威水史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學怡)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舉辦的「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主題展覽,本月1日起至30日在位於西營盤的該中心免費開放,透過呈現不同的藏品和口述歷史片段,展現大埔作為香港戰後的工業發展史和地位。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高級項目主任盧俊溢在介紹展覽時說:「說起香港歷史,大家會想起獅子山精神。其實在這個精神背後,新界大埔在香港經濟發展上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個參觀展覽的市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均表示,即使身為香港人,觀展後始發現自己對香港很多歷史無甚了解,認為應透過更多不同形式與平台推廣及宣傳香港豐富的歷史文化。
盧俊溢指出,1945年二戰後港人憑「香港製造」的口碑一躍而上,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回溯當年的工商歷史,主要聚焦九龍一帶,容易忽略新界人如何接觸和適應工業化社會。他表示,大埔曾是傳統的漁農業社會,但家庭式工廠與工業開始出現,酒廠、棉胎廠、手套廠等各式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為區內居民提供生活百貨及大量就業機會,並出現了大型企業如嘉道理兄弟及其合夥人創辦的太平地氈,以地氈工藝聞名。
參觀者:內容豐富 獲益良多
展覽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大埔工商業發展史與恒昌米機、福和酒廠等消失的工業景觀。第二部分以紡織、風味和產品為主題,細數由戰後至今傳承下來的工業與工藝,包括有出名的太平地氈和嘉士伯啤酒等。至於第三部分則是居民們的口述歷史,展板上有來自福和棧超級市場(前身福和酒廠)的老闆娘黎太太的留言:「以前我們酒廠釀造類似雙蒸的純米酒,連米都是來自元朗絲苗,全香港製造!」
屈小姐是一名香港歷史愛好者,她在觀展過程中非常認真地用手機記錄每個展品的介紹。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經常關注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發布的展覽,並通過這次大埔的主題展覽,認識到香港人都不太認識的工業歷史、了解到不一樣的大埔,「這個展覽很有意義,未來有機會也會帶朋友一起來參觀、讓更多人了解香港歷史文化。」
「雖然地方不大,但展品內容十分豐富。我之前對大埔工業史完全不了解,參觀過後獲益良多!」莫先生表示,他常年居於港島,對新界的歷史所知甚少,透過是次展覽加深了對大埔的認識。他以看展愛好者身份建言:「香港有這麼多有意思的文化和歷史展覽,應該更大力推廣和宣傳,在設置展覽場地上都可以作進一步優化,令觀展感受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