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須平衡各方利益

  林素蔚 立法會議員

  立法會上周討論「優化輸入人力措施」的無約束力議員議案,商界和勞工界展開激烈辯論、各抒己見,最終所有修正案和原議案都不獲通過。被否決的顯然不是「優化」本身,而是議員對如何「優化」沒有共識。特區政府宜實事求是,平衡各方利益。

  過去幾年,本地勞動人口萎縮,大量低技術職位處於空缺狀態,加上疫後香港經濟復甦不似預期,中小企經營相當困難,雙重夾擊下,勞資雙方都大感頭痛,「請人又怕生意不好,不請員工便工作量大增」。就連「香港後花園」西貢,也有不少商舖因此結業,當中不乏老字號。可見短期內繼續輸入外勞,是滿足人力市場需要的權宜之計。

   不過,雖然輸入外勞是最容易解決人手問題的方法,可以滿足眼前所需,卻忽略了長遠的結構性問題,未來若要擺脫對外勞的依賴將十分困難。以新加坡為例,當地1960年代已經開始輸入外勞,後來進一步擴大計劃,以至於現時的建造工人,近乎百分百是外來勞工;至於1980年代開始大量輸入外勞的澳門,根據2024年3月至5月的數據,共37.93萬人的居澳勞動人口,實際外勞人數已經超過18萬人。

  先堵法律漏洞 保本地勞工權益

  事實上,從立法會投票結果不難看出,香港社會對輸入外勞政策是有分歧的,無論是增加或減少外勞,都會造成深遠影響,那倒不如先堵塞法律漏洞,保護本地勞工權益。

  特區政府過去多次強調,輸入勞工必須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保障本地勞工的薪酬與福利」,筆者也樂見2024年施政報告就僱員再培訓局提出多項改革,包括增加最少15,000個年度總學額,相信有助調節本港勞工市場。但計劃實施至今,特區政府似乎過度強調整個市場自律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而忽視市場以成本效益為首要決策依歸的重點。企業往往以「利益」為準則,現實是輸入外勞更符合經濟效益,更有不少企業遊走灰色地帶,透過提高本地勞工的招聘需求,旨在造成無法有效招聘本地勞工的假象,更有甚者,「外勞」與「黑工」一起請,用漏洞逼走本地勞工。若特區政府未能嚴格監察,情況只會每況愈下。

  至於外勞權益方面,同樣面臨重大挑戰。「陰陽合同」的情況十分普遍,交給政府的一份符合「不能低於本地工人月薪中位數」的規定,實際上卻有另一份合約,要求「回水」一半以上給「三判」,否則就即時「失業」。大部分外勞需要養妻活兒,只能忍氣吞聲任人繼續剝削。

  嚴查企業濫用外勞配額

  輸入外勞政策檢討在即,特區政府須在現行基礎上加強多項工作。首先,強化監管機制,嚴查企業濫用外勞配額及「陰陽合同」問題,提高罰則並加強突擊檢查,杜絕剝削。其次,可提供稅務優惠,鼓勵企業按實際人力需求,提供培訓課程讓本地勞工裝備自己,提升本地勞工競爭力。此外,也可考慮訂立清晰的「剎停機制」,避免外勞政策成為依賴。

  輸入外勞終究是「止痛藥」,而非「根治方案」。若只顧短期經濟效益,忽視勞工權益與長遠人力規劃,社會矛盾將持續加劇。香港需要的,不僅是「補充人力」,更是一套公平、可持續的勞動政策,讓本地與外來勞工都能在制度保障下,共同推動社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