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構建支援照顧者網絡

  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香港社會正處於人口高齡化的關鍵轉折點,居家安老政策雖保障了長者的生活尊嚴,卻將龐大的照顧責任轉嫁至家庭照顧者身上。生命熱線最新調查揭示,近八成照顧者須長期承擔照顧長者的重任,其中四成處於身心「高負荷」狀態,更有個案因壓力瀕臨崩潰。這些數據不僅敲響社會警鐘,更凸顯整合地區資源、建立全方位支援體系的迫切性。地區關愛隊、區議員以及社會各界的協作,正是緩解照顧者壓力、推動社會共融的重要良方。

  根據相關調查,照顧者的壓力來源複雜且相互交織,比如多數照顧者須同時兼顧工作、子女教養及長者照護,尤其女性往往被默認為「家庭照顧主力」,不堪重負。即使是筆者服務的灣仔區屬於相對中產的區域,依然有不少家庭面對長者慢性病、認知障礙等問題。照顧者缺乏專業護理知識,而私營醫療服務費用高昂,一般基層家庭更可能因要照顧年長家人而離職,陷入經濟困局。其中筆者曾接觸的一個社區個案中,照顧者本身也是長者,與其年近九十的父親同住。兩父子不知如何申請社區資源,面臨「求助無門」的孤立困境,最後竟決定自焚輕生。傳統家庭觀念使照顧者習慣默默承受,直至身心瀕臨極限才向外求助。這種隱形壓力若未及時疏解,很可能演變成家庭悲劇。

  關愛隊作為政府推動的地區支援力量,具備「貼地、靈活、快速回應」的優勢,能針對照顧者需求提供三層支援,比如社署新開展的「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讓關愛隊定期對區內「獨老」、「雙老」家庭進行探訪,建立「社區資料庫」,主動識別高風險家庭,定期派發照顧物資,並將有需要的個案轉介至社會福利服務單位跟進。以筆者負責的關愛隊為例,為長者以及照顧者開辦心理健康講座,既可以讓照顧者分享經驗、建立互助網絡,又可以幫助長者認識自己的情緒,及早識別抑鬱,及時轉介心理諮詢服務。

  事實上,要根本性改善照顧者處境,須動員社會多元力量。例如,灣仔區議會曾為區內唯一公共屋邨內所有的「獨老」、「雙老」住戶進行家訪。面對近千戶的長者,只有結合區議會、地區關愛隊、民政處以及地區各界人士的力量才能實現。同時,如何用好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也是其中成功的關鍵。「護老」不光是家庭的責任,還可以聯繫社會不同的資源。照顧者是居家安老政策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其付出不應以犧牲自身健康為代價。政府須將「照顧者支援」提升至政策主軸,透過區議會、關愛隊深化地區服務,並結合不同社會資源,建構可持續的照顧者友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