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奧跳高名將勉「要懂得鼓勵自己」

曾在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跳高F42級項目上,以單腿跳出1米92破世界紀錄成績,並蟬聯三屆殘奧會跳高冠軍的侯斌,昨日以「人生不設限」為題與港生們分享其冠軍歷程。他直言,小時候一度以為體育跟自己毫無關連,後獲父母鼓勵及其他殘疾運動員的啟發,走上運動之路。昨日他亦帶了橫杆到會場,邀請數名同學到台上,體驗1米92的冠軍高度,鼓勵同學們心中都有冠軍夢想。
「我跟其他冠軍有一些不一樣對吧?因為我9歲時,因不太注意安全,跟火車發生了碰撞,所以今天我在台上時,其實左側是帶着義肢來支撐的。」自幼以單腿拄着柺杖的侯斌說,初中畢業後,腿的疼痛讓他在家難以活動,「是媽媽鼓勵我去做些事情,例如運動」,於是父親給他買了一個籃球,他亦是從拍籃球開始,漸漸變成熱愛體育的人。
「後來我很早就成為了一名工人,那時其實也跟(職業)運動沒太大關係,直至有天看到電視的殘運會比賽,我說我想成為一名運動員。」有了這個目標,侯斌開始在工廠自行鍛煉,其後獲廠長告知城中有體育學校,也因此開始了更有系統的訓練。
日復一日不斷練習,侯斌的跳高成績也愈來愈好,「但過去的殘疾人比賽是沒有觀眾的……我越過橫杆,沒有觀眾。那時我想起媽媽的話,走到哪裏都要懂得鼓勵自己,所以我開始學會給自己鼓掌,給我的對手鼓掌,來鼓勵自己。這個鼓勵一直讓我到了全運會、亞運會、奥運會,我都懂得用這樣的方式去鼓勵自己。」
侯斌在活動後主動到台下為學生簽名,他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到,過去20年曾到逾200所學校演講分享,「我覺得運動員不只是要取得成績,還可用這種方式回報社會,讓孩子看到我們是如何成長。」他又笑言,事前有擔心過現場學生會比較安靜,不敢互動,「但今天實際看到是非常好,孩子們很有熱情和好奇心,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冠軍的種子,社會上應該有更多類似活動,向學生們展示更多。」
奧運競走冠軍:運動為自己插上翅膀
曾參與四屆奧運並取得1金1銀1銅的劉虹,和同學們分享了職業運動訓練,「我的主項是20公里競走,如果在400米的操場上比賽,我要連續完成50個圈;我曾經最長的一天訓練量是40公里,上下午各半;我曾經最長的比賽距離是50公里,也就是在400米的田徑場要走125圈;我曾經最多的一年訓練量達5,500公里,而我20多年累積的訓練距離,接近地球赤道的兩圈,也就是說我可以圍繞地球走兩次。」雖然訓練量驚人,但劉虹認為訓練絕不枯燥無聊,相反是相當豐富。
她形容,運動為自己插上了翅膀,多年來走訪過不同國家及地區比賽,更結識眾多志同道合的運動員好友,「在場上我們可能是對手,但在場內我們是朋友,會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的種族,甚至不同的項目,因為奥運會,讓我們更團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