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公民科首設立場題 達標要求與去年相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中學文憑試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昨日開考,逾4.8萬人報考。今年試題設有三條必答題,屬資料回應題,引用了新聞報道、官方文章、政府白皮書以及網上文章等,分別聚焦公共衞生、中國外交、「一國兩制」、中外文化等。考生可透過多項選擇題、短題目、短文章式問題等,就題目材料作答。有公民科老師指,今年題目較上年有挑戰性,但同學要合格並不難,亦有考生認為題目難度與去年相若。

  高中核心科優化後,文憑試公民科今年是第二屆考試,只設「達標」與「未達標」。而今年首次出現立場題:「就現時香港情況,人們實踐低碳出行是不容易的。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此題佔全卷8分。

  仁愛堂陳黃淑芬紀念中學公民科科主任黃中偉分析,以往通識科亦設立場題,考核考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例如考生在該題回答不同意,需指出港人生活節奏急促,上班乘車會更加方便、本港有關運動的配套設施有待完善等,再加以論述,才能取得較高的分數。

  他認同現時公民科只設達標與否,令詳述答案以取得全題分數的考生減少,「考生自己都好規劃,確保拿到合格的水平即可,寧願分配時間給其他科目。」他認為此題「有必要出現」,亦符合課程宗旨,能夠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及多元立場。

  今年公民科試卷總分是43分,按去年全卷42分取得17分達標推算,預計今年要求相若。黃中偉表示,學生作答8分題時,回答兩個論點,應也能夠滿足相關要求。全卷亦有「送分題」,例如選擇題2a,選出不屬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選項;短答題3b從飲食、建築或節慶擇一說明「香港是中外文化匯聚的社會」等,考生皆能運用課堂知識及生活經驗作答。

  然而,有部分題目難度較高,例如長題目需論述「提供對外援助可以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此題涉及「一帶一路」及軍事援助等概念,或令部分考生感到陌生。

  黃中偉認為,試卷有較「陰濕」的題目,例如「中外文化匯聚為香港社會帶來什麼好處?」該題目要求考生結合資料指出及解釋兩項好處,但如果考生僅回答經濟好處但未觸及社會層面,則可能「唔扣題」。

  教師:北上考察助解題

  就公民科的內地交流安排是否有助考試,黃中偉認為,交流團與考生成績雖無直接關係,但有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間接提升其答題能力。他提到,其監考的試場中有約5名至6名考生提早交卷離場。

  應屆考生曾同學表示,今年難度與去年相若,有信心能取得達標成績,但由於該科只分達標與不達標,因此將會把更多溫書時間分配給其他科目。另一考生楊同學則透露,臨近考試只花了約1小時至1.5小時溫習,除了溫習課本,亦會多留意時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