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網絡科技安全教育 築牢國安防線

  鄧 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今年4月15日將迎來第10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並配合全國性主題「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十周年」,回顧多年來的發展。事實上,香港在學校課程中,已增強了憲法、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教育;並透過多元措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國家安全意識。在法制方面,香港於2020年通過香港國安法,警務處隨即於同年成立國家安全處,專責處理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立法會在2024年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從制度上補齊維護國安的法律短板,並成立由保安局局長領導的「應變反駁隊」,駁斥失實言論,反擊虛假信息,防止外部干預。如今,藉「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十周年的機會,是時候對國家安全教育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與展望。

  香港已經踏進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除了對可能引發社會騷亂等威脅國家安全的風險保持警覺,更需關注複雜地緣政治環境所帶來的新挑戰,以及過去被忽視的國家安全隱患。這些方面都應該成為未來國安教育的重點。正如明朝方孝孺在《深慮論》所言,「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香港特區的國家安全教育和保障,不應僅關注防範危害國安的活動重演,更應聚焦於容易被忽視的領域,例如網絡安全和科技安全。

  聚焦網絡安全 防範疏漏

  總體國家安全觀涵蓋二十個重點領域,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若網絡安全和科技安全不穩,將直接危及其他各個領域。所以,在持續深化保護國家安全和推廣國家安全教育的進程中,網絡安全和科技安全無疑是重中之重。

  立法會在三月通過《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這對維護香港的網絡安全、保障關鍵基礎設施和提升香港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都有重要意義。在全球化、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時代,關鍵基礎設施的正常運作關乎能源、交通、通訊和金融等系統的穩定,並直接影響整體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近年來,全球各地頻頻發生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區域樞紐,也無法避免網絡安全風險的挑戰。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和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近日發布監測報告,披露在2025年哈爾濱第九屆亞冬會期間,賽事信息系统遭到境外的網絡攻擊達27萬次,攻擊者試圖竊取系统中的敏感信息,並進行惡意操作和破壞,干擾賽事進行。同時,賽事舉辦地黑龍江省多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也遭到高達5,000萬次的攻搫,攻擊源頭均指向美國。

  國家保密局微信公眾號「保密觀」亦揭露近年中國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相繼遭受美國情報機構主導實施的一系列對華網絡隱秘活動干擾。例如,2022年曝光的西北工業大學遭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入侵,美方使用41種網絡攻擊武器,對該校發起上千次攻擊和竊密行動。2024年12月,美國黑客潛入我國一個先進材料設計研究單位網絡,向270多台主機植入病毒,竊取大量文件。

  以上種種事件,重重敲響網絡安全警鐘,也提醒大家,網絡已深深融入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必須築牢網絡安全防線。隨着大數據和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國際形勢日趨複雜,網絡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網絡時代提升整體國安意識

  除了在法治制度上保障網絡安全,我們還需提升香港普羅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意識。青少年熟悉各種網絡工具的運用,若缺乏國家安全和網絡安全意識,可能會在網絡甚至暗網遭黑客或別有用心者利用,進行各種危及社會治安和國家安全的活動,不僅危害公眾利益、威脅國家安全,其本人亦會干犯相關罪行,所以喚醒和培養青年人的網絡安全意識至關重要。

  在科技安全方面,香港一直強調做好產學研合作,既為本地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亦為促進國家的科技發展,保持與國際科技界的聯通,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因此,科技安全不僅影響香港特區的經濟民生,亦關乎國家的戰略部署。

  過往提到科技安全,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都會站在保障知識產權的角度考慮,擔心有關科研成果會否受到剽竊或盜取。然而,隨着香港致力於創新科技發展,加上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肯定會面對外部勢力不懷好意的挑戰。因此,科研人員必須提升國安意識,防範其研究工作隨時可能面對國家級黑客的攻擊。

  因此,相關機構和大專院校應採取必要措施,以保障創科研究項目,防止敵對組織的竊取、刺探、非法取得、干擾或破壞。同時,也要防範敵對組織策動、引誘或脅迫科研人員從事這些活動。因此,當前的科技安全已超出單純保護知識產權,而是要從保護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加強對整體創新科技技術與安全的保障。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網絡安全是確保此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展望未來,香港在網絡安全和科技安全教育需要進一步提升,這既是對國家政策的響應,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