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提速確立片區發展各項細節
李婉茵 高力香港研究部主管及零售顧問諮詢
北部都會區的三個「片區開發」試點項目意向書邀請,日前截止,最終共獲得22份意向書呈交,當中不乏大型發展商、綜合企業,甚至電商物流公司參與,反應熱烈,釋出正面且積極的信號。惟意向書並未有約束力,市場預期三個片區土地最快於本年下半年便能陸續正式招標。政府除了採納規劃意見外,環顧市況及發展商痛點,加快落實更多基建、財務及招標安排,將能更大提升市場實際入標意慾。
有別於傳統就單一用途的土地買賣,特區政府就各片區作出一定的土地用途規劃指引,有意投標的發展商需就此提交與北都發展倡議相符合的發展建議,並就相關片區用地進行土地平整、基建規劃以至到及後的工程項目等等,足見其複雜性與規模之龐大,相對而言,可見其發展的前置資金需求,項目周期的長度,對發展商而言,其風險負擔及不確定性,將很大程度左右他們的投標意慾。
公私營房屋比例冀盡早公布
坊間預計就單一片區的投資便能達數十以至百億元,在環球經濟局勢不明朗的今天,確是會令投資者有所卻步,然而,市場亦就此創新的批地模式,提出不少建議,認為政府並不能以傳統的賣地政策及方式,直接套用在片區發展上,政府亦不時在公開場合認同部分新政策觀點,例如放寬北部都會區中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按實補價」的補地價政策、地價分期付款及政府作為融資擔保人的倡議,惟到目前為止,各措施均未見就實則細節有進一步的闡述。因此,建議政府能及早落實較早前針對「公私營房屋比例」的靈活安排以及土地投資可分期繳付的可行性細節,並就項目的融資安排上,可充當擔保人角色,以協助私人發展商在目前相對高息的經濟環境下,緩沖風險。
另一方面,片區發展的招標方式建議使用「雙信封」機制,除了考慮投標價格外,仍需考慮各發展商的規劃設計,以避免「價高者得」的批地模式,限制了產業的多元發展空間,背離北都倡議的初衷。在另一邊廂的規劃方案上,政府又如何批審各增長產業的布局和高低呢?市場均期望政府就制度增加更大透明度與細節,以助私人投資方能更有效評估其持續發展的可行性。
重中之中的是,北部都會區的整體發展,其面積達3萬公頃,在片區外的基建配套規劃例如北部公路、北環線及其支線等,預期完工日期均較實際設施啟用日期有所滯後,同樣是對發展商投資片區的一大障礙,增加了發展時人手以及物流的難度,建議政府在基建項目的推進上,同樣以全速配合的態度,與業界保持步伐一致,實現願景。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