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為經濟學角度看特朗普的對等關稅

  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推出「對等關稅」政策,引發環球股市動盪。傳統經濟學從效率與比較優勢角度質疑其可行性,而行為經濟學則提供了新的解讀路徑。基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的理論,可從損失厭惡、公平偏好、框架效應和心理賬戶等角度剖析特朗普推出該政策的心理基礎,為中國內地和香港提供借鏡,更精準地理解特朗普背後的動機,從而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卡尼曼與美國行為科學家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論」表明,人類在面對損失時表現出比面對同等收益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在特朗普的對外經濟政策敘事中,美國被描繪為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受害者」,長年遭遇貿易逆差與不對等的關稅待遇。這種「國家層面的損失感」被放大,企圖喚起美國民眾的情緒共鳴。「對等關稅」政策正是對這種情緒的制度回應,旨在通過對稱性懲罰機制滿足美國民眾對「損失補償」的心理需求。

  以「公平」外衣美化保護主義

  至於塞勒在其行為經濟學研究中指出,人類在經濟決策中呈現出「公平偏好」,也就是即便某種安排在經濟上是有效的,但若被認為「不公平」,多數民眾也會傾向於拒絕它。特朗普所提出的「你對我徵多少,我就對你徵多少」的邏輯,正好直觀地迎合了美國民眾這種公平心理。這種政策在形式上簡單直接,在認知層面上極具說服力,使美國選民不再從效率角度評估該政策,而是從「是否對等」來判斷其正當性。

  卡尼曼曾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指出,「框架效應」會深刻影響人們對同一問題的判斷。特朗普政府將全球貿易的不對等結構「框定」為「美國受到不公平對待」的結果,將加徵關稅定位為「自衛」而非「保護主義」,從而在「道義」上佔據優勢。「對等」一詞更是帶有天然的正義含義,使政策從理性爭議中轉移至道德判斷,從而極大增強了政策的情緒動員力與政治號召力。

  塞勒提出的「心理賬戶」理論更認為,人們傾向於將經濟行為分類處理,形成「賬本式」的思維模式。特朗普對貿易逆差的高度關注,體現出典型的「國家賬本」思維:將每一個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收入和支出視為必須平衡的賬戶。這種思維忽視了多邊貿易體系與全球供應鏈的整體性,卻極之煽情,將「對等關稅」被合理化為一種「修復賬本」的正當手段。

  用經濟手段進行政治宣傳

  行為經濟學研究表明,人類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傾向於使用「啟發式」思維,即依賴簡單規則作出判斷。「對等關稅」正是這樣一種規則: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就怎麼對別人。這一邏輯不需要複雜的經濟知識即可理解,極大地降低了政策的信息處理成本。相較於複雜的貿易協定與談判機制,這種「鏡像式」制度更易被美國民眾接受,也便於特朗普政府進行輿論動員和選民教育。

  除公平與損失感外,特朗普政策還激活了選民的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情緒。行為經濟學研究者指出,情緒狀態會顯著影響人類的判斷。特朗普通過「讓美國再次偉大」等政治口號,將貿易政策轉化為國家尊嚴之戰,使關稅政策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一種情緒表達。這種情緒經濟學下的政治動員,使「對等關稅」政策在特定政治土壤中積累強大的美國民眾基礎。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雖然在傳統經濟學中被批評為非理性,但從行為經濟學和政治傳播的角度來看,卻可被視為一種「策略性的理性」選擇。本質上,特朗普並非單純追求經濟福利的提升,而是以貿易手段達成非貿易目的。他深諳選民對公平感、情緒和簡化邏輯的偏好,通過重塑貿易問題的敘事框架,將複雜的政策議題轉化為直觀易懂、直擊人心的政治口號,藉此魅惑選民,坐大自己的政治本錢。

  中國理性反制獲國際支持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中國政府並未採取對等的情緒性回應,而是通過理性克制與政策穩定性進行戰略應對,這對穩定國內外投資者情緒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中國採取了有節制的反制措施,通過避免正面對抗,削弱美國政策的情緒動員效果,同時突出了美國自身的政策偏執,讓中國有能力爭取到國際社會更多支持。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香港特區政府未來更應堅持自由港政策,不設進出口關稅,維持低稅率與法治保障,以此作為穩定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制度性錨點」。行為經濟學認為,在高不確定性環境中,制度連續性可顯著降低市場主體的認知焦慮。香港通過強化「規則可預期性」,在區域經濟中發揮「緩衝器」作用,既避免捲入情緒化政策漩渦,又維持了國際資本對其制度信任。

  所以,很明顯,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目的是在魅惑人心,而非經濟效率的提升。中國內地與香港未來的應對策略,更應體現出對行為偏差的有效管理與制度理性應對的智慧。這也提示我們,未來全球治理的挑戰,不僅是資源與技術的較量,更是要面對部分政客對人類心理與行為認知的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