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見市民」加強版年內推 麥美娟:區議員無須「為發言而發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學怡、胡恬恬)本屆區議員上任首份工作報告自上周起接受公眾查問。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表示,區議員應善用會議時間,而非「為發言而發言」。多位曾任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也強調,衡量區議員工作不能光看數字,也要看成效。因為區議會工作重點已有所轉變,盡可能減少冗長的辯論和重複發言,而更着重如何解決問題。
麥美娟昨日出席一個活動後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出,她曾任區議員長達26年,區議員開會前都會了解議程,知道應該就着哪些議題發言,如有議員已就同一問題發言就不再重複發言。在立法會也有類似情況,主席也會提醒議員不要發表重複意見。
她並強調,區議會今年會推出加強版的區議員「會見市民計劃」,會透過「流動會客室」的方式,在各區設立街站,加強與市民接觸,令他們可以多向區議員表達意見。她希望市民多支持和參與,各區稍後會因應情況,公布這些街站的時間表和地點。
她又指出,本屆區議會規定議員出席會議不少於80%,相信出席率是「歷屆之最」。
曾擔任16年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指出,在新時代下區議會的工作方式和重點正在發生轉變,看到區議員在會議上已減少冗長的辯論和重複的發言,現時更着重如何解決問題,除了在大會發言外,亦要在議會外透過不同途徑為市民排憂解難。
議員:着重為民排憂解難
他強調,區議員需要定期會見市民,透過街站、社交媒體等方式加強與居民溝通和交流、收集和處理個案,並組織不同的服務和舉辦不同的活動,以及與地區團體及關愛隊合作,共同解決社區問題。
「我作為區議會過來人,絕對理解這種情況。」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區議會大會以外有其他專門範圍的委員會,例如交通、房屋及地區設施等,更有不少區議會大會的議程是透過委員會報告恒常進行,可能很多區議員已在其他委員會反映了市民意見。「如有街坊反映地區衞生或治安問題,區議員不會等兩個月一次的大會才作出反映,往往是即時地解決問題。」
立法會議員李鎮強表示,衡量區議員工作不能光看數字,也要看成效。在完善地區治理後,有不少專業人士有志於地區服務,現時的區議會更講求合作互補,各區區議員多以團隊形式為市民服務,讓不同專長的區議員可以發揮所長。
屯門區議員葉文斌表示,區議會討論是工作的其中一項,其他工作還包括處理個案、社區服務以至會見市民等,如要審視不同區議員的工作,不應單從某一方面去審視以及下定論。事實上,完善地區治理後的區議會展現出新氣象,不同界別的區議員都很認真履行職責,解決社區大小問題。
記者親赴區議會查冊 全程無障礙
對於有媒體稱「區議員工作報告」查冊安排不夠透明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下午也在無預約情況下,到南區區議會實地查閱工作文件。區議會秘書處職員首先安排記者在會議室等候,接着便拿來一張申請表格讓記者填寫,包括姓名、所代表機構名稱、欲查閱文件及類型等。
填寫之前,記者未有表明記者身份,於是詢問:「如果普通市民查冊,無工作單位,所代表機構一欄應該怎樣填寫?」職員答:「填寫市民就可以。」
在供查閱的文件類型中,包括年度工作報告、個人利益登記冊、審計報告、營運開支、外訪撥款等10個類型的文件。職員告訴記者,暫時只有年度工作報告可即時提供現場查閱,其他文件或涉及區議員及辦事處職員的個人私隱資料等,需要處理後才可供查閱,有關做法既保障私隱,亦提升查冊的透明度,全程沒有遇到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