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領袖洞見之鄺得互意見】博雅教育助力拓展跨學科智能應用


嶺大學者鄺得互:喜見「產學研」合作為城市創科注新動能
香港近年於人工智能(AI)與數據領域展現強勁發展的勢頭,特區政府鼎力支持形成關鍵推動力量。這座彈丸之地匯聚多所世界頂尖學府,在數據科學、計算機科學等AI相關領域的研究實力位居國際前列,恰與政府近年提速發展香港數字經濟的願景高度契合。回顧香港高校的發展軌跡,從早期大專院校以教學為導向,發展至九十年代逐步轉型為研究型大學,筆者也在此變革浪潮中全力投身科創研究,專注於人工智能驅動的影像與視訊畫質增強技術研究,轉眼深耕高等教育界已30餘載。
這些年間香港於學術研究領域取得長足發展,不僅為本港高教界開創新局,更促進與內地學術界的良性互動。在此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筆者有幸親歷了香港學術生態的蛻變歷程,並與其共同成長,實屬榮幸。目前多所內地重點大學的領導層中,不乏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來港研修或執教的學者,這些寶貴經驗為他們日後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內地更不斷湧現技術突破,其中如DeepSeek等高性價比的創新技術橫空出世,更令全球科創界刮目相看,改寫了國際AI競賽的版圖。
每約十五年見證一次顛覆性革新
事實上,當前世代正身處技術以幾何級躍進式發展的黃金時代,每大約十五年便見證一次顛覆性革新——從計算機革命到區塊鏈浪潮,技術迭代的速度永遠超乎人類想像。當前本港高校於AI基礎研究勢頭正盛,當務之急在於突破技術普及化與實用化的瓶頸。雖然表面觀之AI已滲透各行各業,然而技術層面的發展仍有待攻克。教育界亟需把握此黃金機遇,釐清技術發展與應用藍圖,在此過程中,大學應當發揮在學術領域的引領作用。
嶺南大學可說在此變革浪潮中積極布局——近年由數據科學領域的全球頂尖學者秦泗釗教授領導,招攬應用數學領域的翹楚陳漢夫教授及AI權威專家姚新教授等國際級學者擔任副校長,致力培育兼具慎思明辨素養、創新思維,以及前沿技術應用能力的文理融合研究型人才。大學的博雅教育傳統更衍生獨特優勢——既深化AI技術鑽研,亦着力拓展人文社科領域的跨學科智能應用,推動人工智能突破惠及更廣泛的學科領域。此發展路線正契合AI科技變革浪潮的大方向,業界可借鑑此模式共同推動創新與發展。
香港除了擁有雄厚的高等教育研究基礎,還憑藉高度國際化的城市特質,在多元化數據的應用場景不斷開拓創新。這一切得益於成熟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輔以流暢的技術交流網絡,從而形成獨特的科研生態圈,為發展AI產業及創新技術提供了沃土。學術界近年積極推動將研究成果轉化落地,筆者樂見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正為城市創科注入新動能,若未來能夠與內地建立跨境數據流動機制,將使科研發展事半功倍。
論及香港於國際AI版圖的定位,我們的競爭優勢植根於高度開放的國際樞紐地位。既深化與內地及大灣區院校的協作網絡,亦廣納全球頂尖人才,構建起跨地域的學術合作橋樑。
筆者認為,在審視數字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時,技術、人才、資源構成三大支柱。香港應進一步推動將技術輸出的國際化進程,積極成為全球技術標準制定的重要持份者。
「機械智能」能否超越人類有待辯證
展望未來,筆者深信科技競逐的焦點將集中於大模型核心算法的突破,只有掌握頂尖算力,方能在產業競爭格局中佔領先地位。有別於過往單純的人與人智力較量,未來社會將會邁向人機協同的新紀元——「機械智能」能否超越人類思維,此命題有待學術界深入辯證。
正如我常告誡學子:科研的征途永無終點站,唯有保持與時俱進的學術敏銳度,方能走在前沿。對於有志投身AI研究的青年學人,除了須具備能力與興趣之外,想像力亦是至關重要,須知科技本為雙刃刀,若不當使用將可能帶來不良後果。唯有將人文關懷與倫理準則並重,方能以技術革新引領AI科研進入新時代。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策略型研究)及利榮康計算智能學講座教授 鄺得互
(鄺得互是進化演算法、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圖形/視頻編碼領域的頂尖學者,並先後獲選亞太人工智能學會會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NAI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