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有「新朋」有「故交」 外資來粵「不見外」

「我們非常關注廣東新興產業的發展,希望借助這裏的產業鏈基礎,擴大在中國的投資。」近日超百名外資企業代表到訪廣東多地,參加外資企業「廣東行」活動。「下一步如何擴大在粵投資」成為不少外商關注的焦點。
1月至2月,廣東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5.9%,增速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多項指標還出現兩位數增長。截至2024年底,廣東外商投資企業21.51萬戶,同比增長8.0%,佔全國1/4,是名副其實的利用外資大省。
深挖今年前兩個月外資數據逆勢增長背後,有兩個支撐數據增長的關鍵變量尤其值得關注:首先是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3,484家,同比增長高達16.8%;第二,廣東實際到資超1億美元的外資項目有7家、實際外資達15億美元。
新設立外企往往代表產能增長、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當外部環境依然風高浪急之時,仍有大批外企「新秀」願意堅定選擇廣東,既看中廣東擁有超大市場、有抵禦風險的完善市場體系的確定性,更看中挑戰之外,正在孕育的市場新機遇。
投資廣度與深度折射外資信心
外資的投資強度和深度更能說明外資對廣東的「投資態度」:不只單個外資項目繼續投資強度大,外資加碼領域也由單純的生產製造悄然向高端製造+研發領域邁進。早在23年前就落戶廣東的西門子醫療,如今已經是德國以外該公司最大的研發製造基地,今年該公司在深圳繼續落子,瞄準高端醫療設備研發,建設新基地;而位於廣州的外企百濟神州,也選擇在廣東持續加碼創新藥研發投入。加碼廣東者,有「新朋」也有「故交」。而一「增」一「擴」的背後,折射的正是外資在灣區投資的信心。
在去年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廣東首次披露年度外資企業百強榜單。仔細梳理就會發現上榜企業有七成所屬行業門類為製造業,在榜單中佔據絕對優勢。製造業常常被視為需要長投資、重投入的領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短期獲益。今年前兩個月,廣東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74.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5%,較整體增速仍然保持兩位增長。
創新「海外主權基金+招商引資」模式
日前廣東宣布:接下來將創新「海外主權基金+招商引資」模式,既要推動外資直接投資,也要重視並推動海外主權基金持續加大對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關鍵領域的股權投資。
作為由一國政府擁有並管理的長期投資資金池,主權基金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限長,側重關注有發展前景的未來產業。從引導外資直接開展產業投資,到鼓勵海外主權基金來大灣區當「伯樂」,廣東在聯動不同類型外資形成疊加投資效應的同時,還在不斷自我改革,不斷深化制度型開放,帶來更多改革紅利。 ●來源: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