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夢難忘】不一樣的導演龍剛
沈西城
1986年,一齣《英雄本色》破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賣座紀錄,周潤發、吳宇森升了級,票房毒藥變靈藥。甚至有資深電影界人士預測未來5年,難有影片可破其紀錄,換言之《英雄本色》至少可保榮耀5年。老電影迷都知道這部《英雄本色》脫胎自1967年龍剛導演,謝賢、王偉、嘉玲主演的《英雄本色》,電影又非龍剛原創,而是取材於一部印度電影。龍剛拍攝手法乾淨俐落,一新觀眾耳目,從此成為影評家寵兒。
1969年夏天,我參加了一個叫做香港青年筆會的組織,發起人是天主教明愛中心的尹雅白神父,而龍剛正是筆會的會長,當年,拍了一部《飛女正傳》反映六十年代迷失方向的香港青年實際情況,獲得了多個社團的關懷,明愛中心就是其中的一個,為加強聯繫,表達對青年人的關懷,尹神父拉攏龍剛組織了青年筆會。那時,每周都舉行例會,龍剛事必躬親,偕同著名女作家孟君姐姐,一早到來主持會議。《孟君信箱》膾炙人口,深受女性歡迎,筆會會員尤多少女。
龍剛伶牙俐齒,敘事清爽,很能吸引青年的興趣,入會者愈來愈多,影響也就愈來愈大。龍剛關懷社會,愛護青年,可我們關注電影,不少女會員問他為什麼在電影裏總是飾演歹角,瞪眼陰笑,十分駭人。 龍剛笑着回答︰「這不是我能掌控,導演要我做,我便做。哈哈哈。」銀幕下的龍剛,一點都不粗鄙可惡,說話的聲音溫婉,舉止斯文,活像一個書生,跟銀幕上的形象,判然有別。有一天,我們在文華喝咖啡,他告訴我電影應該反映社會面貌,除了娛樂性,還得兼顧人性的刻畫。《英雄本色》《廣島十日》《應召女郎》《昨夜夢魂中》這一系列的電影,就是基於這種原則底下拍攝出來的。其中《廣島十日》涉及原爆,導演寄於同情日本民族,引起一番激烈爭論,批判之聲,此起彼落。龍剛嶽峙淵渟,冷然傲對,毫不退讓。這些電影,製作認真,並非部部賣座,有人勸龍剛「何不從俗?」氣打心頭起,瞪大眼睛:「從俗?哼,這不是我龍剛了!」勸者,噤口。
清明夜,雨濛濛,綠暗侵紗,照臉成碧,清酒一杯,竟教我懷念起這位離世多年的前輩朋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