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出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 把牢糧安主動權 拓農民增收渠道

●早前,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的稻田中,農機在作業。 資料圖片
●早前,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的稻田中,農機在作業。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規劃明確,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具體來看,到2027年,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育種攻關取得顯著進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健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延伸拓展,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圍繞目標,規劃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進一步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現代生活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等七方面重點任務。

  為了確保任務落實,規劃從壓實責任、保障要素等多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如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扛起主體責任,將農業強國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協同配合,強化規劃、項目、資金、要素間的有效銜接;引導有條件的縣(市、區)加快建設農業強縣,分類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等。

  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規劃明確,到2035年,中國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

  文件提到,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推動縣域產業加快融入鄰近大中城市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梯次向縣域轉移。加強農村宅基地規範管理,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另外,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機制,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全體農村居民並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健全低保標準制定和動態調整機制。

  規劃提出中國建設農業強國分三步走,並要實現「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五大特徵。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涂聖偉指出,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解決好吃飯問題,在吃飯問題上不受制於人,這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首要任務。所以這次規劃明確提出要通過5個基礎的建設,包括設施、技術、裝備、政策、制度等5個基礎的建設,高水平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規劃提到了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的自主可控,通過培育農機的領軍企業,同時加快老舊農機的更新改造,推動農機、農藝等全面融合,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此外,新質生產力正在賦能農業現代化的建設,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更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