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實補價」用意良好 提升發展地產意慾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本港樓市下行,地產市場一直受補地價的問題困擾,發展商面對住宅樓宇庫存高企,補地價意慾明顯下降,往往未能與政府就補地價金額達成一致,導致發展項目進一步延誤,既影響市場的整體氛圍,也對長遠供應造成負面影響。事實上,除樓面面積之外,當局亦應檢討補地價標準金額每年檢討一次的制度,以提供更大誘因讓發展商投地建屋。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透露,當局正考慮就修訂地契提出「按實補價」機制,讓申請人按實際將會興建的樓面面積而定補地價,而非按現行一般安排下的最高樓面面積計算。樓市表現乏力,各大發展商其實都面對不同程度的資金流問題,在投資新住宅項目方面漸趨「手緊」,「按實補價」的安排將有助降低發展商的補地價成本,加快現有項目的推進步伐,同時提供更多誘因「投資未來」,令他們放心投放於北部都會區等更大型的長期項目,切合香港的未來發展需要。
根據地政總署數據,2024年全年的補地價收入僅錄得52.4億元,按年大跌73%,是自2013年以來的11年新低。政府研究推出的「按實補價」機制,表面上固然會令政府收入減少,可重新「激活」部分項目,一加一減之下,對政府收入的影響仍然有待觀察。
「按實補價」機制用意良好,但只是優化補地價安排的第一步。除了樓面面積的計算方面,業界一直有意見認為,現時補地價的標準金額每年檢討一次,未能緊貼市場水平,在樓市放緩下更變相令發展商的補地價成本增加,故應考慮每半年甚或更短時間內作檢討。另一方面,為了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當局應為發展商提供更全面的配套支援,包括與金融業界協調溝通,為發展商提供更長期的融資選項,同時重新引入「勾地」機制,由發展商按所需勾出屬意土地拍賣或招標,從而在北部都會區形成賣地、補地價、「片區開發」和「勾地」多管道取得土地開發權的模式,令發展商更有意慾投身該區建設,同心協力實現北部都會區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