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患頻生/應用廣泛 引發版權及私隱爭議

  圖:OpenAI早前推出AI生成圖像功能,可以把照片轉換成不同動畫風格的圖片,網上湧現大量「吉卜力風格」的圖片,引起版權爭議。左圖為AI《毒舌大狀》電影劇照中的黃子華;右圖為AI《飯戲攻心》電影劇照中的林明禎。
  圖:OpenAI早前推出AI生成圖像功能,可以把照片轉換成不同動畫風格的圖片,網上湧現大量「吉卜力風格」的圖片,引起版權爭議。左圖為AI《毒舌大狀》電影劇照中的黃子華;右圖為AI《飯戲攻心》電影劇照中的林明禎。

  生成式AI的應用場景愈來愈廣泛,其背後引發的版權、私隱外洩等問題日益凸顯。為防止私隱經AI外洩,不少行業已着手訂立相關規定。有教育界人士呼籲將如何正確使用AI、保護個人私隱等內容滲透進中小學教育中。

  冀學校教授AI正確應用

  OpenAI在3月26日推出AI生成圖像功能,可以把任何照片轉換成不同動畫風格的圖片,吸引了全世界網民在社交網站貼出相關作品。然而,這股潮流也掀起關於版權、創作等問題的不少爭議,而OpenAI過去已有不少未經授權使用素材的爭議和官司。2023年底,《紐約時報》向OpenAI發起版權訴訟,索賠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紐約時報》指控OpenAI偷竊了其內容訓練數據,甚至原封不動把本應付費才能閱讀的內容提供給用戶。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表示,學校十分注重研究與私隱的關係,要求教師在申請項目時申報是否涉及使用非公開數據並提供詳細說明;知識產權相關教育更是中大學生的必修課。但他強調,隨着AI的普及,青少年出於好奇與AI互動或無意洩漏私隱,因此希望將如何正確使用AI、保護個人私隱等內容滲透進中小學教育中。

  廣告集團The Bees行政總裁曾錦強向《大公報》表示,目前業界使用AI製作廣告的情況並不普及,公司主要利用AI生成效果圖,向客戶展示廣告效果,但最終成品依然是在現場拍攝,並進行後期製作。為保護私隱,公司禁止使用客戶提供的資料訓練AI,所以目前應該不存在客戶或公司數據經AI洩漏的情況,但依然會參考私隱專員的指引,訂立相關規定。\大公報記者 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