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讀者/畫出一張可以讓你發夢的床\米 哈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曾說:「繪畫是我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最佳方式。」藝術不只是表達,更是一種與內在世界對話的方式,而透過創作,藝術家學會傾聽自己,學會獨處,並以此突破固有邊界,甚至改寫歷史。

  那麼,勞森伯格怎樣改寫了藝術史呢?他的經典之作《床》(Bed,一九五五)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件作品中,他打破了繪畫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線,不再拘泥於傳統畫布的形式,而是直接將自己使用過的床單、被子與枕頭作為創作媒介,將這些原本隱沒在生活角落、極其私密的物件,轉化成藝術。據說,勞森伯格創作《床》時,正值經濟拮据,他買不起畫布,便轉向以日常用品作畫。他坦言:「我只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將日常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轉化成一種情感的紀錄。」

  在《床》中,我們看見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那種強烈的情感與爆發力,同時也見到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萌芽。作品的表面布滿亂中有序的筆觸與色彩,卻又保存着床單皺褶、棉被重量的痕跡。若你有機會靜靜凝視這件作品,腦海中或許會(跟我一樣)浮現一連串破碎卻真實的畫面:夜晚的寧靜、身體與床鋪交融的溫度、微不可聞的呼吸聲……那些本屬個人記憶的片段,經由勞森伯格之手,化作共感的情緒紋理。觀者彷彿進入了一場並非屬於自己的夢,而那夢裏,卻又處處熟悉。

  勞森伯格以作品教導我們:藝術並不高高在上,它可以從任何角落誕生,而創作,也不是一定要在完美條件下才開始。有時候,一張舊床單、一條陳年被子,甚至一絲難以言說的失落與疲憊,都可以是創造的起點。

  當你學會與自己對話,學會擁抱限制,或許也就能像勞森伯格一樣,用生活畫出一張可以讓你發夢的床,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畫出屬於自己的歷史。記得,哪怕沒有畫布可用,我們還可以找一張床單亂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