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面面觀❷/議員倡優化計劃 讓高才居港工作

為了適應發展需要,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搶人才」計劃,當中包括「高才通」計劃,取得明顯成效,但也有些問題需要正視。例如出現高才長期不在港同時亦未有貢獻的情況。大公報記者近期發現部分機構聲稱可以提供「掛靠本地公司」服務,無需長期在港工作,只需達到規定的出入境次數。
此外,亦有部分境外人士申請「高才通」來港後,表示找不到合適工作,或自己創立公司,目的都是讓子女走捷徑,以「受養人」、「本地生」身份參加DSE,可免除非本地生手續,直接報讀本港八所政府資助大學。有議員表示,「考試移民」走捷徑現象暫未對香港造成明顯衝擊,但「高才通」政策需要優化。\大公報記者 陳嘉宜、苑向芹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升學途徑多元,競爭較內地低,因此出現部分沒有意願來港工作或創立公司的「高才通計劃」受益者,通過合法途徑為其子女獲得參加DSE的機會,進而以「本地學生」身份申請入讀香港八大,被稱為「考試移民」。
大公報記者在內地某社交平台,以「考試移民」為關鍵詞搜索,發現不少中介分享相關的升學顧問服務,也有不少家長在分享孩子成功靠高才受養人身份入讀香港八大的經驗。記者在網上結識一位高才通家長博主,該博主向大公報記者透露,他家孩子是通過高才通「受養人」身份獲得香港居民身份證,在高二轉去DSE賽道,目前已在港大就讀。
問及孩子是否有在香港的學校上學,博主表示沒有,稱是在深圳找DSE機構補習、訓練。她直言,在內地成績一般的學生考慮DSE還有機會「衝一下」。
關注組促檢視「本地學生」定義
符合「高才通」要求的家長黃先生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坦言,日本、澳洲的搶人才政策福利不亞於香港,有不少內地家長是考慮到子女教育而選擇出國。而香港有離家近、語言通、教育強的特點,相比於其他地方更有吸引力;但如果香港收得過緊,一些人才或選擇其他地區。
不過,由本地家長成立的「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就擔心高才通子女以自修生途徑參加DSE考試,會佔用本地學額報讀香港本地大學。對此,立法會議員鄧飛表示,就DSE考試名額而言,目前政府對自修生的報考名額並無比例和總數限制,只要符合條件的學生都可以報考,因此不存在佔用本地學額情況。而對於高才通子女進入本港中學或與考學校就讀,以日校考生身份報考DSE的情況,鄧飛認為會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並不大。
關注組亦表示,本港中學生需要進行各種校本評核和課外活動,而所謂「考試移民」學生則進行應試訓練,認為對本地生不公平,要求檢視「本地學生」定義。
未對大學聯招造成衝擊
針對這一問題,鄧飛直言,目前未見「考試移民」對本地中學生升讀大學造成較大衝擊。鄧飛透露,早前他曾與高才通服務協會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通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家長基本為80、90後,其子女年齡未必都是17、18歲,因此不至於對大學聯招造成巨浪式衝擊。其次,鄧飛指出,以受養人簽證來港的未成年人可以獲得香港居民身份證,而《基本法》規定所有香港居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因此若要去改變「本地學生」的定義,或面臨違反《基本法》的風險。
鄧飛認為,所謂「考試移民」並非是一個教育議題,問題關鍵在於政府需要優化高才通計劃,確保通過高才通計劃進入香港的人士會在港定居、工作或投資。對於有人提出增設「居港時長」的續簽條件,鄧飛表示可行,但更重要的是去檢視申請人的稅單和在港是否具永久性住址。
至於是否因「考試移民」趨勢而區分招生配額,鄧飛認為目前並無此迫切需求,「若未來高才通計劃下的子女數量確實激增,則是要去考慮增加本地生的學額」,他直言距離這一步還有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