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AI技術革命 陣痛與新生

  圖:隨着AI大模型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AI愈發具備獨立完成複雜任務的能力。
  圖:隨着AI大模型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AI愈發具備獨立完成複雜任務的能力。

  在當下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一種全新科技誕生之後,西方往往更早且更多地出現對其社會負面影響力與安全性的探討。就拿Open AI向全球展示Sora生成視頻能力這事來說,荷里活隨即就出現了抵制Open AI的抗議活動。反觀國內,我們則是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去迎接科技的洗禮,並且通過更接地氣的應用,讓科技切實服務於社會。

  隨着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橫空出世,AI技術真正迎來了從研究走向全面普及的轉折點。尤其在2025年初,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開始爆火,這股AI大模型的學習與應用熱潮才真正在中國大地上席捲各個領域、各個角落。

  在這股DeepSeek應用浪潮的推動下,眾多企業得以真正領略AI大模型的強大實力,深刻理解它能為企業創造的價值。也因此,最近我們發現不少公司已經開始紛紛裁員,並真正用AI能力取代部分人力工作。可以預見,隨着AI大模型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AI將愈發全能,愈發具備獨立完成複雜任務的能力。此刻,在我們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AI或已經開始替代你我。\姚 剛

  從蒸汽機到人工智能

  蒸汽機的發明和普及掀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取代手工勞動,工廠制取代家庭作坊,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城市化加速,工業城市崛起,農村人口大規模遷入,形成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鮮明對立。

  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誕生驅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社會加速形成,汽車與鐵路重塑了全球交通網絡;流水線生產模式推動規模化製造,商品成本降低,大眾消費時代開啟;電報與電話技術縮短通信距離,國際貿易和全球化進程萌芽。

  計算機、原子能和航天技術的突破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推動社會全面信息化,互聯網普及使信息傳遞突破時空限制;科技研發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跨國企業與全球供應鏈深化經濟一體化,重塑國際分工格局。

  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融合催生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製造和無人服務推動生產自動化,傳統職業轉型與新型職業湧現;可再生能源應用加速綠色轉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低碳經濟成為全球共識;數據隱私、算法倫理等挑戰倒逼社會治理框架革新,數字化與智能化重塑全球競爭規則。

  每一次工業革命均以核心技術突破為引擎,從蒸汽機到人工智能,技術革新持續推動生產力躍升與社會結構轉型。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人工智能將重構全球經濟與治理體系。

  AI大模型大幅提高效率

  AI大模型的橫空出世,讓全球科技界都為之驚嘆不已。我們目睹了各種現有的軟件或互聯網服務與國產大模型DeepSeek結合後所展現出的大幅提高效率的實際應用案例。比如,從前,精心撰寫一篇小紅書筆記,從構思文案到作圖,也許需要耗費幾個小時的時間;而如今,借助DeepSeek,我們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輕鬆完成幾十篇小紅書筆記的創作,也可以在幾秒鐘內繪製出一張高質量的極具荷里活電影風格的海報;如今,即便從未接觸過編程的人,也可以通過與AI的簡單對話來開發製作屬於自己的軟件。最近爆火的AI Agent 「Manus」更是讓我們看到,AI不僅擅長生成各類內容,還能像人類一樣自主調用各種工具、軟件來完成複雜任務。

  曾經依賴他人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現在人人都唾手可得。作為一個曾經見證了移動互聯網從萌芽到興起到全盛的時代見證者,看到AI時代的興起,筆者不由自主地感到興奮。但細想這背後將有無數的專業工作者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工作機會,又由衷感到一絲憂慮。

  「打工人」向「管理者」轉型

  曾經,「人工智能」還是一個離普通人非常遙遠的詞語,而就在今天,通過使用AI大模型,我們只要提出要求,人工智能就能很快幫我們完成工作。過去,我們習慣了的自己去收集信息,分析,然後規劃方案,最後親手把結果創作出來的工作流程已經被顛覆,因為這中間的所有步驟,人工智能都已經幫我們完成了,我們只需要提出要求和等待結果。真正的「只要張張嘴」就能把事做完的時代來到了。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讓人類從接受指令的「打工人」向下達指令的「管理者」轉型。

  因為我們正處於這個蛻變的過程中,所以很多人還不適應這種突如其來的工作方式的突變。我們無法想像,比如,曾經普通人要做一款小遊戲,首先要學會編程,然後要設計好遊戲的玩法,還要找設計師設計出遊戲的畫面和各個角色的形象,最後通過漫長的編程和調試的過程,才能完成一個也許看似簡單的小遊戲。而今天,諸如Manus和Cursor這樣的人工智能工具,你只需要告訴AI,你要做一款什麼樣的遊戲,幾分鐘後,你的遊戲就已經完成了。一件工作從開始到得到結果,其間人類的參與度極低甚至為零,這樣的工作方式讓習慣於深度參與工作全過程的一線工作者感到有些不適應甚至不敢相信。尤其無法相信在這麼短時間內產出的結果的質量。而隨着大模型的不斷迭代,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AI在短時間內輸出的結果,其質量確實可圈可點,符合大多數一般人的需求。

  AI使人類站在更高起點

  坦率地說,從AI大模型現在能夠做到的事情來看,諸如文生圖片、文生視頻、文生音樂、編程、撰寫調研報告、實時翻譯、寫郵件、寫會議紀要、快速總結等,雖然它生產的內容從最專業的角度來說也許還不夠完美,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它已經完全夠用了。以日常辦公為例,過去我們撰寫一份工作報告可能需要花費數小時去收集數據、整理思路並進行文字創作,而現在,只需向AI輸入簡要的指令,它便能在短時間內生成一份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的報告,大大節省了我們的時間與精力。

  在創意設計領域,AI同樣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無論是為一家咖啡店設計宣傳海報,還是為一款新產品構思廣告文案,AI都能根據我們的需求迅速提供多種具有創意和專業水準的方案。對於那些沒有專業設計背景或寫作技能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他們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去學習相關技能,也無需依賴他人,便能輕鬆獲得高質量的設計和文案作品。

  從這個角度來看,AI在這些場景下替代人類部分工作是必然趨勢,也是科技進步的體現。它讓繁瑣的工作變得簡單,讓不可能變成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超級個體」;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高效。雖然這意味着一些傳統的工作崗位可能會逐漸減少,但同時也會催生出許多新的職業機會和領域,促使我們不斷學習和適應,去探索那些AI難以企及的創造性、情感性以及具有深度人文關懷的工作領域。

  更重要的是,AI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與先進技術協作的機會,讓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去實現那些曾經因時間和能力限制而無法達成的目標。它並非單純地取代,而是在重塑和優化我們的工作方式,推動整個社會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邁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雖然可能會經歷短暫的迷茫和不安,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一次人類借助科技力量實現自我突破和昇華的契機,我們應當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它,去擁抱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AI時代。

  AI無法取代人類情感

  回溯十年前,移動互聯網恰似如今的人工智能一般,正處於方興未艾之際。掃碼支付尚未全面普及,筆者在深圳乘坐公交時,有些公交車上依舊配備着售票員。當時,有位售票員感慨道,手機掃碼遲早會讓自己失去這份工作,她也不確定失業之後該何去何從。

  如今相似的歷史正在重演──當AI能自主調用API接口完成代碼調試、調用PS插件設計海報時,那些曾經需要專業知識壁壘的工作正在加速瓦解。但歷史同樣證明,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紡織工人大規模失業後,新興的鐵路運輸業創造了更多崗位。牛津大學研究顯示,當前被AI替代風險最高的崗位集中在數據處理、基礎編程等領域,但護理、創意策劃等需要人類情感交互的崗位需求正持續增長。

  十年後的今天,那位售票員可能已經找到了新的職業方向,也許是在電商領域,也許是在社區服務行業。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陣痛,但也會創造新的機遇。AI的到來,或許會讓我們失去一些熟悉的工作,但也會釋放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新的領域,學習新的技能,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

  當AI接管標準化工作流程,人類得以從機械勞動中解放。我並不害怕被AI取代,因為我相信人類的價值不僅僅在於重複性的勞動。我期待着擁抱AI帶來的變革,利用AI來提升我的工作效率,拓展我的知識邊界,並最終找到我真正熱愛的事業。我相信,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想像力和情感將變得更加重要,而這些正是AI無法取代的。

  結 語

  從蒸汽機到ChatGPT,每次技術革命都帶來陣痛與新生。當售票員轉行為網約車司機,當文員升級為AI大模型訓練師,人類文明的韌性正在於不斷突破認知邊界。AI替代的從來不是人類,而是固化的生產方式。正如電力革命時期,蠟燭工匠轉型為電氣工程師的蛻變──此刻我們正站在新的起點,需要的不是恐懼被替代,而是重構自身在智能生態中的不可替代性。與時俱進,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