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SU7事件推動激光雷達普及\李靈修

  上周小米SU7車禍引發廣泛關注,亦牽扯出智能駕駛的路線分歧。目前智駕的解決方案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通過激光雷達來進行車輛定位及周圍環境的感知;二是依靠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算法,實現相應的功能。

  從效果上來看,激光雷達的感知精度明顯好於純視覺方案。特別是在夜間環境中,攝像頭的感知在100米左右,而激光雷達能達到200米。但考慮到成本方面,激光雷達前幾年的單價普遍在500美元,而車輛一般要配備1至3顆激光雷達,這也使得只有高階版車型才會搭載激光雷達。

  今次事故車輛為小米SU7標準版,智駕系統採用的是純視覺方案,沒有配備激光雷達。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搭載的是激光雷達,能夠給予駕駛者足夠的反應時間,或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在目前主流新能源車企中,特斯拉一直堅持純視覺路線。2013年,特斯拉曾與谷歌團隊討論過激光雷達方案,最終因為成本太高而選擇放棄。而在國產品牌中,多數企業選擇的是複合傳感器融合路線,即基礎版車型採用純視覺方案,高階版車型搭載激光雷達。

  但隨着內地市場規模效應的顯現,激光雷達價格也在持續下行,未來有望從高端選配成為入門版標配。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裝激光雷達車型達47款,較2021年增長六倍,搭載率提升至3%。激光雷達正在向20萬元級智駕市場滲透。

  須強調的是,按照現行國際標準,存在「駕駛輔助」(L2級)和「自動駕駛」(L3級)兩類標準。內地所謂的「智能駕駛」絕非「自動駕駛」,駕駛者不能完全依賴智駕系統、隨時需要介入操作,而目前智駕汽車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也較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