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關稅霸凌】對美農產依賴降 中國升級反制增空間 已有多元穩定進口或國產替代 一個月內兩加稅反擊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央視及《財經》雜誌報道,針對特朗普政府於2日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措施,中國多個部門4日宣布,將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徵的關稅不予減免,意味着中國對美國農產品進口關稅同步提高34%,這已是一個月內中國第二次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有測算顯示,經過一個月內兩次加稅,中國對美國的玉米、小麥及大豆、豬肉等在內的農產品累計加徵關稅幅度達49%或44%。作為農產品消費大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月內兩輪加稅,以此反制關稅霸凌,其底氣何來?專家分析指出,現在中國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的依賴度已大幅下降,並已找到多元的穩定的進口替代或國產替代,後續相關領域仍具備加稅和升級反制的空間,相信將加劇特朗普的政治壓力。
按照3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的相關加徵關稅公告,中國已從3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農產品加徵關稅。具體而言,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雞肉、小麥、玉米、棉花等29類商品加徵15%關稅,另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等711類農產品加徵10%關稅。
疊加4月4日新關稅政策,以上多類產品的關稅,將累計加徵至49%或44%。
作為農產品消費大國,中國能採取此類措施進行反制的底氣,首先是近年來在國內採取保護耕地、良種良法等手段不斷提高相關農產品產量。2024年,中國的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增長1.3%,糧食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超過八成。在此基礎上,中國農產品進口渠道多元化戰略持續推進,其全球農業貿易重心也呈現向南美轉移趨勢。
去年自美進口農產降16.3%
與此同時,中美農產品貿易在中國農產品整體貿易中佔比明顯下降。中國海關統計,2024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額為398.7億美元,同比下降7.2%,只佔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12.5%。其中,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總額為123.4億美元,同比增長22.3%,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12%,美國是中國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自美進口農產品總額為275.3億美元,同比則下降了16.3%,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12.8%。一增一減之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進口的依賴度進一步降低。
隨着不斷擴展農產品進口渠道,中國從美國進口相關農產品數量佔國內消費比例大多較低,且已有較多元且穩定的替代來源。
巴西澳洲阿根廷成替代國
巴西已成為中國進口大豆、玉米、食糖、凍牛肉、棉花和禽肉等農產品第一大來源國。整體而言,除了大豆,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相關農產品數量佔國內消費比例均較低,比例數字大多為個位數甚至不足1%,且已經找到了較為穩定且多元的進口替代國。即使是從美國進口佔比依然還較高的高粱,中國每年總消費量為3,000萬噸左右,從美國進口的400萬噸至600萬噸,最高佔比也未超過20%,且可從澳洲、阿根廷等國進口。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舉例說 ,大豆是中國對美依賴度較大的農產品,但隨着國內積極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以及向巴西等經濟體擴大進口,中國大豆對美依賴程度較歷史峰值顯著下降。2024年,中國自美進口大豆佔中國大豆進口的22.8%,較2017年回落12.4個百分點。對於國內相關行業而言,雖然上游原材料價格面臨上漲壓力,但影響總體可控,3月4日中國宣布對美國大豆加徵10%的關稅,國內豆粕價格在短期衝高後迅速回落。
羅志恒認為,農產品、能源等資源型商品,中國對美國依賴度逐步降低且容易找到海外替代供應商或者實現國產替代,可替代性較強,同時,它們還是特朗普希冀扶持的產業,也是特朗普「票倉」所在州的主要產業,未來關稅戰中仍具備繼續加徵關稅和升級制裁的空間,加大相關制裁將加劇特朗普在國內的政治壓力。
對美進口依賴度較高產品應對關稅戰之策
1. 電氣機械、高端儀器儀錶等:
進口金額較大,2024年自美進口金額均超百億美元,後續對國產化、自主可控提出更高要求。
2. 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
2024年124億美元進口中有一半來自美國,後續進口轉向法國等,並對國產大飛機形成利好。
3. 農產品(大豆、動植物油等):
對美進口有一定依賴度且屬必需品,短期可能出現一定漲價,後續可轉向阿根廷等可替代進口國。
來源:銀河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