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航天教室】太空雖美不宜居 還是地球更舒適

●在太空環境中逗留時間過長或會令肌肉萎縮。圖為航天員景海鵬在醫保人員看護下安全順利出艙。 資料圖片
●在太空環境中逗留時間過長或會令肌肉萎縮。圖為航天員景海鵬在醫保人員看護下安全順利出艙。 資料圖片

  最近,美國太空總署(NASA)兩名航天員終於結束了九個月的太空滯留,乘搭前來救援的SpaceX「乘龍號」啟程返美。

  為什麼大家都希望他們可以早些回到地球,留在太空有問題嗎?答案是肯定的。長期逗留在太空絕不是好事,科學家曾對逗留在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作出詳細研究,發現他們的身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微重力環境致身體「退化」

  首先,由於太空中沒有重力,我們四肢缺少向下的持續拉力,身體的肌肉和骨量就會迅速減少。在微重力狀態下,我們的背部、頸部、小腿和股四頭肌減少了工作,因此會開始萎縮。僅僅在太空中度過兩周就能令航天員的肌肉質量下降20%,若是三到六個月的長期任務,他們的肌肉質量更可能下降30%。

  雖然航天員每天會做2.5小時的運動和吃補充藥物,但是回到地球後,航天員都要坐在椅上由工作人員抬走,因為他們的骨量可能需要長達四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除了骨骼開始脫鈣並變得脆弱之外,航天員在太空長期停留期間,會發現自己長高了一點,脊柱也會略微伸長,這可能會導致背部疼痛,以及回到地球後椎間盤滑脫。

  長期輻射引發疾病

  太空存在着複雜的輻射組合,研究發現,航天員長期暴露在輻射中會導致DNA鏈末的端粒縮短,意味着他們的基因可能受到影響,這樣會令他們加速衰老。

  研究也發現,人類在太空生活,大腦前庭皮質會發生改變(前庭皮質在定向、平衡和運動中起着重要作用),導致大腦中與運動功能有關的部分會因此出現問題,令航天員的平衡感變差。

  此外,航天員進入太空都會接種一系列的疫苗,但研究發現,他們的白血球數量仍會減少,如果白血球的數量過低,會造成暈眩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死亡。科學家認為這同樣與航天員在軌道上受到輻射有關。

  除了重力,地球還有寶貴的細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需要一些友善的細菌,而航天員在太空生活吃的食物不同,相處的人也不多,加上暴露於輻射和使用循環水,腸道中的細菌、真菌大大減少,影響他們消化食物的方式及體內炎症的水平,這些都是不良的影響;也有航天員返回地球後發現他們的皮膚變得更加敏感,並出現了皮疹。

  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因為太空缺乏皮膚刺激,不像在地球上有陽光、風、雨、人類間接觸和摩擦,導致他們的皮膚抵抗刺激的能力下降。

  整體來說,太空並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我們還是盡心愛護我們獨一無二的地球吧!話說回來,大家有否看過太空科幻片?片中的太空生物都是奇形怪狀的,他們在太空生活,身體會因為無重、無空氣和輻射而改變。

  試想,如果人類將來移居太空,經過幾十萬年後,可能身體會慢慢進化,如因為骨質疏鬆而演變成無骨生物,無重狀態而令身體拉長,無友善細菌和飲用再造水變成不需消化系統的生物,輻射令基因改變,皮膚變得堅硬……會否科幻片中的異形生物,其實就是未來在太空中生活的人類?

  ●蔡世鴻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教育評議會、航天教育學校聯網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