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VR「穿越」烽火歲月 祭先烈儀式感「拉滿」

●4月3日,寧夏參加徒步祭英烈活動的兩校師生們翻越黃峁山,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先烈,全程來回54公里,耗時15小時。 網上圖片
●4月3日,寧夏參加徒步祭英烈活動的兩校師生們翻越黃峁山,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先烈,全程來回54公里,耗時15小時。 網上圖片

  作為二十四節氣裏與節日重合的節氣之一,清明始終以獨特方式牽動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近日,中國人在清明期間儀式感「拉滿」引發網絡熱議。

  清明時節,緬懷英烈,銘記歷史。 「少年徒步百里祭英烈」近日走紅網絡。4月3日凌晨,位於革命老區寧夏固原市的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1,600多名師生從學校出發,徒步前往位於彭陽縣的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長眠在那裏的391名烈士,全程跋涉15小時,往返108里(54公里)。 這項活動兩所中學至今已堅持了30年。新華網刊文表示,學生徒步百里祭奠英烈,不僅是在向英烈致敬,更能鍛煉體能、磨煉意志。

  體驗式探尋歷史的熱潮也悄然興起。假日期間,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山西長治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等紅色景點的訪客絡繹不絕。遊客戴着VR設備「穿越」烽火連天的歲月,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時空中觸摸歷史脈搏。從雲端祭掃到烈士AI數字人,技術正以創新形式重構歷史記憶的傳承路徑。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慎終追遠。 廣東、廣西和海南地處華南,地形多為丘陵、台地,植物生長茂盛,當地民眾為了尋找「太公太婆」,需要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今年,GPS定位墓地、機械狗扛着燒豬上山、無人機吊着祭品盤旋山林……華南三省份祭祖新招迭出,「科技應用讓祭祖更便捷」登上熱搜。 有網友說,「太公們當年披荊斬棘開拓嶺南,如今我們跋山涉水祭拜祖先,這本身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民眾出遊意願達74%

  清明時節,出門踏青,不負春光。 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清明假期,民眾出遊意願達74%,周邊遊訂單量環比增長136%。短途遊、「2小時高鐵圈」成熱門選擇。在線旅遊平台數據顯示,「踏青賞花」相關主題詞的搜索熱度同比上漲46%。

  「踏青不僅是一種休閒方式,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重新探尋清明踏青的文化意義,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發現,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度追問。」光明網刊文指出,清明的意義在於引導民眾在緬懷先祖、先賢的同時,反思生命的價值,思考理想的生活方式。

  清明的種種儀式感,讓人們在銘記中生長,在離別中相逢,在古老的節氣裏,永遠葆有清潔而明淨的生命力量。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