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平均每3個護老者1個瀕「爆煲」

●「生命熱線」公布針對護老照顧者的調查結果,發現接近四成受訪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況。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生命熱線」公布針對護老照顧者的調查結果,發現接近四成受訪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況。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調查發現女性及在職護老者出現抑鬱焦慮狀況以及自殺自傷想法的比例比男性高。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調查發現女性及在職護老者出現抑鬱焦慮狀況以及自殺自傷想法的比例比男性高。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長者需要悉心照顧,護老者同樣需要關懷。生命熱線一項針對護老照顧者的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況,平均每3名護老者當中,有1人瀕臨心理崩潰,調查亦發現女性、中年以及在職護老者,出現抑鬱焦慮狀況以及自殺自傷想法的比例最高。生命熱線認為,有關結果與性別角色和傳統家庭分工,以及護老者自身是多重角色照顧者又要兼顧工作有關,建議企業提供彈性工時、設立長者暫託空間等友善措施,及針對中高風險家庭提供全面照顧模式等(見另文)。

  中年漢照顧父母妻兒兩頭忙萌死念

  44歲的Michael與父母同住,七十多歲的父親患有嚴重聽障,母親六十多歲體弱,外出需要坐輪椅。Michael亦要兼顧自己的小家庭,為了陪伴在深圳居住的妻兒,周末需要往返於內地和香港。Michael有份全職工作,在家庭中亦要照顧父母及妻兒,感受家庭及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與朋友傾訴,對方沒有用心聆聽,亦不理解,讓Michael沒法抒發壓力。

  Michael表示經常感覺好煩及不開心,甚至無法專心工作,更曾萌生輕生念頭,「上到公司天台想跳樓,最終想到好多人要照顧就沒有跳。」

  四十多歲的Maria需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她是唯一照顧者,同時要上班及進修,形容自己好像「返三份工」。Maria指在疫情期間才發現母親患有認知障礙症,那時每周照顧母親的時數超過48小時,現在雖然有工人負責照顧母親,但對方休息、放假時Maria亦要接手照顧母親,每周照顧時數減至20小時至30小時。

  幸獲熱線支援 盼助「夾心」階層

  Maria感覺到壓力「爆煲」,似乎人生沒有了希望,最終透過生命熱線的支援服務,疏導了情緒及改變了看法。Maria表示,發現很多機構有提供支援服務,但通常在工作日期間,她希望有更多為在職照顧者提供的人性化支援服務。另外,政府雖有提供津貼等,但她因為收入超標而不符資格申請,希望政府顧及包括她在內的「夾心」階層,提供財政及資源上的幫助。

  女性護老者承受壓力超男性

  Maria及Michael的情況不是孤例,生命熱線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間,透過洗樓形式進行社區訪問及通過公開體驗活動,調查942位護老照顧者的照顧壓力、精神健康等狀況。

  結果顯示,37.4%受訪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況,16.5%人曾出現自殺或自傷念頭,反映照顧壓力與心理健康危機密切相關。

  調查亦發現女性護老者承受的壓力尤其沉重,高負荷比例41.5%,遠高於男性的21.6%,凸顯性別角色與傳統家庭分工對女性護老者的雙重束縛。

  另外,34歲至54歲的護老者中,50.4%處於高負荷狀態,出現抑鬱焦慮狀況及自殺自傷風險的比例亦高於其他年齡層。調查亦發現在職護老者中有50.1%承受高負荷,若每星期照顧時數超過21小時,其同時面臨抑鬱焦慮及自殺自傷風險的比例更達至13.2%,反映在職護老者要在職場與家庭間疲於奔命的現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