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一護老者 心理瀕臨崩潰

  近四成處高負荷狀況 機構建議彈性工時暫託空間

  長者需要悉心照顧,護老者同樣需要關懷。生命熱線針對護老照顧者一項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況,平均每3人當中,就有1人瀕臨心理崩潰,調查亦發現女性、中年以及在職護老者,出現抑鬱焦慮狀況以及自殺自傷想法的比例最高。機構建議企業提供彈性工時、設立長者暫託空間等友善措施。

  44歲的Michael與父母同住,七旬父親患嚴重聽障,六十多歲母親亦體弱需坐輪椅。Michael亦要兼顧自己家庭,為陪伴深圳居住的妻兒,周末需往返內地和香港。同時需照顧父母妻兒的Michael,壓力無從抒發,常感煩惱及不開心,甚至無法專心工作,更曾萌輕生念頭,「上到公司天台,最終想到好多人要照顧才沒有跳。」

  四十多歲Maria需獨自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同時要上班及進修。她指疫情期間發現母親患病,當時每周照顧母親逾48小時,現雖聘有工人,但工人放假也要幫手,每周仍需照顧20至30小時。她直言感覺壓力爆煲,人生似沒希望,最終透過生命熱線支援服務,疏導了情緒及改變看法。她希望機構能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支援服務。

  上述個案並非孤例,生命熱線去年10月至今年2月,調查942位護老照顧者有關照顧壓力及精神健康等狀況。結果顯示37.4%受訪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況,16.5%人曾出現自殺或自傷念頭,反映照顧壓力與心理健康危機密切相關。

  調查亦發現女性護老者承受壓力沉重,高負荷比例41.5%,遠高於男性的21.6%,凸顯性別角色與傳統家庭分工對女性護老者的雙重束縛。另34至54歲護老者中,50.4%處高負荷狀態,有抑鬱焦慮及自殺自傷風險比例高於其他年齡層。在職護老者中亦有50.1%承受高負荷,若每周照顧時數逾21小時,面臨抑鬱焦慮及自殺自傷風險比例更達13.2%。

  中至高風險倡個案管理

  生命熱線建議企業推出友善措施,向護老照顧者提供彈性上班時間及有薪陪診假,甚至設置長者暫託空間,讓護老者員工能更安心工作。生命熱線並建議為一些中至高風險個案提供個案管理模式,可連結社會上不同資源的服務,亦連結其他家人,包括被照顧的長者等,提供一個全面照顧模式;另建議支援服務的提供者,包括各機構及政府提供彈性服務,以配合在職人士的特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