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分型與經典方藥

  中醫治療口乾強調「同病異治」,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方藥,以下列舉三種常見證型及其治法。

  一、肺燥津傷 宣降失司

  此證多見於外感燥邪或久咳傷肺之人。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若燥邪犯肺,或熱病後期肺陰受損,則津液無法布散至咽喉,患者常感口乾咽燥,乾咳無痰,皮膚乾燥如屑,舌紅少苔。治療宜養陰潤肺,可選用《溫病條辨》中的「沙參麥冬湯」。此方以沙參、麥冬為君藥,滋養肺胃之陰;玉竹、天花粉生津止渴;扁豆、甘草健脾和中,使津液生化有源。若兼有咽喉腫痛,可加玄參、桔梗清熱利咽。

  二、胃火熾盛 津液被灼

  此類患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導致胃腑積熱。胃火循經上炎,不僅口乾喜冷飲,更伴隨口臭、牙齦腫痛、便秘溲赤等症狀,舌紅苔黃燥。治療首重清瀉胃火,佐以滋陰生津。明代張景岳的「玉女煎」正為此證而設,方中石膏、知母清胃瀉火;熟地黃、麥冬滋補腎陰;牛膝引火下行,以降上炎之火。

  三、腎陰不足 虛火上擾

  腎為水火之臟,主司一身之陰陽。若房勞過度、久病耗損,或年老體衰,導致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灼口腔。此類口乾多於夜間加重,伴隨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耳鳴失眠等症,舌紅少津。治療宜滋補腎陰,常用《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方中熟地黃填精益髓,山茱萸、山藥補肝脾之陰,澤瀉、丹皮、茯苓瀉濁利濕,寓「補中有瀉」之妙。若虛火明顯,可加知母、黃柏成「知柏地黃丸」,增強清降虛火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