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調養之道:順應天時 滋陰潤燥

●長期壓力或情緒抑鬱易致肝氣鬱結化火,加重口乾。 資料圖片
●長期壓力或情緒抑鬱易致肝氣鬱結化火,加重口乾。 資料圖片

  中醫養生強調「治未病」,預防口乾需從生活細節着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秋冬之季,自然界陽氣內收,人體亦應順應天時,注重滋陰潤燥。

  首先,作息方面,應避免熬夜。夜間11點至凌晨3點為肝膽經當令之時,此時入睡有助肝血歸藏,陰液得養。其次,飲食宜清淡,多攝取白色食物,如百合、銀耳、山藥等,此類食材色白入肺,能滋陰潤燥﹔需忌食辛辣、油炸、燒烤等燥熱之品,以免助火傷陰。

  此外,情志調攝亦不可忽視,《格致餘論》云:「氣有餘便是火。」長期壓力或情緒抑鬱易致肝氣鬱結化火,加重口乾。可透過冥想、太極拳或園藝等活動紓緩身心,保持氣機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