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種松碑》為千年蜀道翠雲廊再添生態文化新證

  四川省文物局對媒體透露,文物部門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覆核中,確認廣元劍閣縣一塊南宋《種松碑》是目前已知古蜀道翠雲廊護路植樹的最早碑刻證據,這塊800多年前的石碑不僅有力解答了翠雲廊古柏的由來,更為千年古蜀道再添生態文化新證。

  記者在劍閣縣武連鎮覺苑寺看到,這塊碑放置在寺內觀音殿內,碑高約170厘米、寬89厘米、厚11厘米。雖經歲月侵蝕,碑文大多已漫漶不清,但「種松碑」及「慶元丁巳治路種松」等關鍵銘文依然清晰可辨。這塊碑成為800多年前官民共植、護路守綠的最新實證。

  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王紹強介紹,這塊南宋《種松碑》,亦稱《治路種松碑》。根據殘存碑文與史料記載,《種松碑》故事得以重現:南宋慶元丁巳年(1197年),武連縣知縣何琰率官民整治古蜀道,並於道旁廣植松柏。之後何琰命人記錄此事,並引用「縣路翠,武功貴;縣路青,武功榮」的古語(「武連」此前曾稱「武功」),刻碑立於縣衙前,以此告誡後人勤加栽培保護蜀道樹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黃健告訴記者:「古代松柏常被並列提及,讚美其茂盛的生命力和堅韌的品格。覺苑寺藏《種松碑》,是當年整治蜀道、栽植行道樹的歷史見證,為進一步研究蜀道翠雲廊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

  千百年來蜀道沿線均有植樹護路的傳統,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意在植樹表道、以樹計里。作為古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保護之下,翠雲廊生機盎然、茂盛蒼翠,翠雲廊劍閣段現存古樹名木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這些蒼勁挺拔的古樹,既是自然奇觀,更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生動見證。

  目前,當地文物部門已對《種松碑》採取保護措施,並計劃將其納入古蜀道翠雲廊文化展示體系。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