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第一個反制「底氣」何在?進口依賴降低 經貿韌性更強

  4月4日,中方打出「組合拳」,堅決反制美國加徵的「對等關稅」。其中,中方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34%」和「所有」都引發了輿論場的廣泛討論。中國為什麼能全球第一個反制「對等關稅」?這意味着中方已經提前做好了充分準備,對美反制的工具和措施充足。經歷了這8年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摩擦,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需求已經在經歷重構,多年來已對諸多商品減少了進口依賴,中國整個經貿領域的韌性亦更強。

  對美進口需求正經歷重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國際貿易系教授崔凡表示,經歷了這8年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摩擦,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需求已經在經歷重構。以大豆為例,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佔中國進口總量的34.4%。中美貿易摩擦以來這一比重銳減,巴西等南美國家正在成為中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同時,中國國產大豆連續三年產量超2,000萬噸,儲備體系完善,進一步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崔凡告訴玉淵譚天,像大豆這樣的商品,在中美貿易中還有很多。

  實際上,由於美國對中國這些年施加的出口管制,一些原本中國對美進口需求較強的高科技產品,基本上都已經被限制。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曾出具報告稱,從2018年到2023年間,美國對華出口管制限制的中美貿易額高達5,450億美元,平均每年就是近900億美元。

  雙循環讓市場選擇更多元

  另一方面,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也讓企業有了更多元的市場選擇。2024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4%,佔進出口總值的50.3%。其中,對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的貿易增速分別為7.2%、6.1%、7.2%、7.5%。包括東盟國家等在內的新興市場對中國外貿市場的貢獻率近六成。與此同時,中方也正持續助力本土外貿企業拓展內銷渠道。

  這些國內外的多元渠道,都有利於幫助企業應對美國的衝擊,也是我們應對美國的貿易戰,更為從容的原因。 ●來源:玉淵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