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署長:調整水費目標是用者自付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香港水費近30年未曾加價,特區政府水務署去年提出檢討,希望收回成本。水務署署長黃恩諾昨日在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表示,調整目標是用者自付,同時亦會顧及民生和經濟情況,因此會循序漸進及聆聽公眾聲音。
多管齊下鼓勵市民節約
「水費關乎民生,定價須非常小心,要考慮現時經濟情況、市民負擔能力等因素,會先做教育工作。」黃恩諾說,香港人用水量已較疫情高峰時下跌12%,住宅每日人均用水量由疫情時151公升下降至133公升,特區政府會多管齊下鼓勵市民節約用水。
被問及會否透過調整水費來達至節水,他表示,香港水費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的低,特區政府逐步加價,可能對節約用水的效用未必太顯著,「香港有1%的住戶使用了15%的住宅用水。我們會以大用水量住戶為目標群組,為他們安裝高精準度水錶,以實時地量度用量,經細緻分析,再向用戶提供針對性慳水建議,希望透過有關做法令今年節省50萬立方米的飲用水。」
香港食水約80%由東江水供應,面對氣候變化,香港會否有面臨缺水的危機?黃恩諾說:「香港未來的發展是結構性轉型,也即是產業轉型。以往是金融業、服務業,未來北部都會區會發展創科。創科也需要大量用水,AI的算力會產生非常高熱,因此數據中心需要用大量水來冷卻。未來科技是水和能源之爭,政府要視乎以上多個因素,作出跟進,包括海水化淡,以確保有足夠穩定的水源及支持水務發展,最重要是鼓勵節約用水。」
對可否發展海水化淡以至自給自足,他坦言:「海水化淡廠在香港運作成本昂貴,因運作過程耗能大,所以在極端情況及別無他法下,海水化淡會是很重要的後備方案。未來在規劃上,會由香港地區作供水本位,擴展至以流域作供水本位。」
香港近年平均每年有逾30宗爆水管個案,黃恩諾表示,全港在2000年已進行了一次大型換管行動,現時本港水管年齡平均20多歲,不算太老,會透過「智管網」監察狀況。由他領導的,由民政、運輸等部門組成的新設專責小組,會集中為1%至2%超老舊水管做預防工作。
「通常會在交通繁忙的地點,在一些比較接近市民居住的地點,現在我們提前去更換老舊水管。第一步我們要解釋給居民聽,其實我們是可控地去做這件事,讓他們接受,然後我們就可以封路封久一點、封闊一點,更換老舊水管工程就可以做快一點。」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