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成因錯綜複雜 中醫辨治強調「同病異治」

●「口乾」的症狀,是季節變化的常見不適。
●「口乾」的症狀,是季節變化的常見不適。

  許多人時常感到喉嚨乾澀、口舌津液不足,即使頻繁飲水也難以緩解。這種「口乾」的症狀,不僅是季節變化的常見不適,更可能是臟腑失衡的警訊。《黃帝內經》有云:「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人體津液的生成與輸布,與五臟功能息息相關。任何原因導致陰虛火旺,灼傷津液;或臟腑失調,津液輸布失常,均會使口腔失於濡潤,從而引發口乾。由此可見,中醫對口乾的辨治,需從整體體質與病機切入,方能標本兼顧。 ●文︰香港中醫學會副會長 王錦超

  中醫認為,口乾的成因錯綜複雜,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皆可能導致津液耗損或輸布失常。例如,長期熬夜易耗傷肝腎之陰,陰虛則虛火上炎,灼傷口腔津液;嗜食辛辣油炸之物,則易生胃火,火熱之邪上蒸於口,使人感到口乾舌燥;而情志抑鬱、壓力過大者,肝氣鬱結日久化火,亦可能導致「肝火上炎」,加重口乾症狀。此外,年長者因腎陰漸衰,津液化生不足,常見夜間口乾明顯,伴隨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腎陰虧虛之象。

  值得注意的是,口乾雖多與「陰虛」相關,但臨床上亦有「陽虛」或「痰濕」所致的特殊案例。例如,部分患者因脾陽不足,無法運化水濕,導致水液停聚成痰,反而阻礙津液上承,形成「痰濕阻絡」。此類患者雖覺口乾,卻不欲飲水,或飲後腹脹,通常還兼見舌苔厚膩,如是者需以溫陽化濕為治則,若誤用滋陰之品,反會加重痰濕。因此,中醫辨證需細察症狀背後的病機,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