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言/「不可抗力」有明確定義

  圖:大律師丁煌(左)及律師黃麗芬(右)皆指出,「保X來」將政策變動解釋為「不可抗力」,是擴大解釋,試圖減少自身義務,並不合理。
  圖:大律師丁煌(左)及律師黃麗芬(右)皆指出,「保X來」將政策變動解釋為「不可抗力」,是擴大解釋,試圖減少自身義務,並不合理。

  特區政府的人才計劃一直以來都吸引許多人才申請,而透過中介機構協助整理和完善申請資料,也並非新鮮事。針對Jessy等市民的遭遇,中介的說法是否恰當,消費者應該怎樣為自己維權?

  針對該公司「不可抗力」的說法,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黃麗芬律師表示,商家對「不可抗力」解釋不合理。她解釋道,「保X來」科技作為一間長期從事優才計劃服務的中介機構,理應對政府的政策變動及其潛在風險有一定的預見能力。「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不可抗力,這是不合理的。」

  黃麗芬律師續指,「不可抗力」在法律上有明確的定義,通常指無法預見、無法避免且無法克服的客觀情況,例如自然災害或戰爭等。她舉例說明,即使是疫情這樣的重大事件,在許多情況下也不能被視為不可抗力。「例如疫情期間,租客不能以疫情為由拒付租金,否則仍屬違約。」因此,「保X來」將政策變動解釋為不可抗力,是擴大解釋,試圖減少自身義務。

  律師:提出仲裁費用不便宜

  中國夢智庫主席、大律師丁煌表示,入境政策及相關條件並非一成不變,若因政府政策的臨時調整而導致申請受阻,並將其歸為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導致合約條款過於宏大,這對申請人而言並不合理。

  此外,合同規定,若雙方在履行合同時發生爭議,應先友好協商,協商不成則提交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Jessy指出,幾乎所有中介選擇仲裁委員會仲裁而非法院訴訟,這意味着維權成本更高。黃麗芬律師解釋,仲裁費用高於訴訟費用,無疑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負擔。

  至於消費者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丁煌大律師建議雙方需就退還款項進行協商,若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消費者可主動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需求。消費者可依據仲裁書裁決內容,要求中介方必須履行相應的責任。黃麗芬律師補充,若其中一方不到現場,仲裁機構依舊可進行裁決,並做出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仲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