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中國經濟韌性強動力穩前景好\宇 文

  202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在政策發力與市場修復的雙重作用下延續復甦態勢,體現出韌性強、動力穩和前景好的特點。分析預測,一季度GDP將維持5.2%-5.3%的增速,平穩的中高速增長,既顯中國經濟韌性強的特點,也為今年中國經濟「保五」夯實了基礎。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政策支持和結構升級共同發力下表現搶眼。消費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為2025年首要任務,「兩新」政策和以舊換新行動具有精準發力和調結構刺激消費升級的作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促進消費升級。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強勢,滲透率突破50%,智能家居、電子產品需求同比增長超30%。另一方面,服務消費繼續快速增長,而且縣域服務消費表現良好,補上底層消費短板。文旅、餐飲等接觸性消費同比增長18%。此外,綠色消費佔比提升至35%,其中節能家電銷量同比增加22%。

  投資領域呈現結構優化與新動能驅動的雙重特徵。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在6.5%,製造業投資因出口景氣回升和技改政策支持,增速達9.4%。高技術產業投資表現尤為突出,航空、新能源裝備製造等領域投資增速超50%,數字經濟項目佔比提升至28%。民間投資回暖顯著,製造業和民生領域民間投資分別增長14.2%和12.6%。

  出口動力雖受外部市場影響但維持增長。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5.8%,其中對「一帶一路」及金磚國家貿易額增速達13.4%,佔比首次突破45%。

  助力重構全球貿易秩序

  從「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7%,投資貢獻率31%,淨出口拖累效應為-2%,內需驅動特徵進一步強化。這也意味着,消費與投資的內生動力增強,政策引導下的結構優化為經濟提供核心支撐,但出口仍需應對供應鏈重構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儘管如此,中國外貿出口實現了多元化,而且在美國「對等關稅」壓力下,全球反對美國單邊主義的趨勢形成。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而且是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者,在助力重構全球貿易秩序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

  從關鍵經濟指標的製造業數據看,3月製造業PMI升至50.5%的擴張區間,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等新動能領域增速領先。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PMI分別升至52.0%和52.3%,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速超27%和47%,顯示產業鏈升級與政策紅利的協同效應。增值稅發票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這一趨勢: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6%,人工智能相關服務業收入增速達19.2%,印證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培育。與此同時,基建投資增速9.9%和建築業PMI回升至53.4%,反映了財政前置發力的托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技術和裝備製造業等新領域的向好,不僅凸顯中國製造業對宏觀經濟的實力擔當和夯基固本,也凸顯新質生產力賦能以及系列政策發力托底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賦能的未來產業一季度發力,也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持久穩定的動能輸出,這也是中國經濟前景向好的關鍵要素。相反,無論是美國「對等關稅」的實施,還是歐洲等經濟體在全球貿易秩序調整時的茫然無措,也是美歐等西方經濟體的焦慮所致。因此,無論從新質生產力對製造業的催化還是人工智能賦能的未來產業發展,中國經濟願景可期,前景向好。

  當然,一季度中國經濟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是內需結構性不足的矛盾猶在,3月CPI同比微降0.2%、核心通脹為0.6%,加上青年失業率較高,顯示消費復甦動力尚未穩固。這也意味着,激活內需動能絕非一蹴而就,更非政策性短期刺激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政策發力和收入分配改革、社會保障完善協同推進。

  擴內需戰略全面升級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這標誌着擴內需戰略的全面升級,也是今年擴內需、穩增長的「政策組合拳」。二是房地產市場尚未完全修復。一季度開發投資預計同比下降10%,土地成交面積降幅達40.4%。三是外部市場壓力,特別是美國單邊主義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中國擁有政策系統性發力的體制優勢,亦有製造業強大的基礎支撐,還有新質生產力賦能和人工智能未來產業的雙重提振,更有14億人口大市場的托底,因此中國經濟韌性強動力穩前景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關鍵是,在全球對美國單邊主義失去信心的大形勢下,世界對中國這個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者也充滿期待,這也是中國經濟前景向好的關鍵原因。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