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對等關稅反噬美國農業出口\李靈修

  圖:中國作為美國農產品最大海外市場,是次的關稅反制措施堪稱是打蛇七寸。/AI製圖
  圖:中國作為美國農產品最大海外市場,是次的關稅反制措施堪稱是打蛇七寸。/AI製圖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中國政府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對於原產於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數據顯示,該類商品集中於農產品與能源商品,而中國近年來通過多元化替代渠道,已經大幅降低了對美進口的依賴。

  相對美式「對等關稅」的計算方法,即「美國對華逆差總額(2954萬億美元)/中國出口美國總額(4389萬億美元)/2=34%」,中國的反制措施顯得更加對等、也更加公平,即「你加徵34%,我也加徵34%」。

  油籽穀物出口佔比大

  當然,特朗普關於「對等關稅」的後果也有所預期,視其為達成政治目標的必要代價。畢竟拜登政府時期,雖然美股長牛、連續破頂,但未能解決美國社會深層矛盾,並因此輸掉總統大選。

  筆者上月22日撰文《遠離美股 特朗普變身「美債總統」》指出,相比上個任期對美股的殷切態度,特朗普如今面對市場大跌近乎脫敏。這是因為他的優先任務已從股市轉移為債市,盡力壓縮財政赤字空間,亦為接下來的減稅政策創造條件。在此過程中,關稅就成為了特朗普增加財政收入、提高談判籌碼的重要手段。

  反過來講,制約特朗普關稅大棒的關鍵指標,不是資本市場而在實體經濟。特別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選民的切身利益遭到重創後,才能有效回擊特朗普政府的貿易霸權主義。

  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出口總額為1435億美元,相較2023年的1449億美元略有下降,但主要商品類別的佔比保持相對穩定。其中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以油籽和穀物為主的農產品(佔比13%),以及石油與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產品(佔比12%)。

  而美國農業州、能源州恰恰是共和黨的鐵桿票倉。在去年的總統大選中,特朗普在相關選區均贏得了65%以上的選票。特朗普上台後的一系列產業政策,如支持乙醇生產和促進石油天然氣開採,也與這些州的經濟利益高度一致。中國作為美國農產品最大海外市場,今次的關稅反制措施堪稱是打蛇七寸。

  美國通脹預期飆升

  近年來中國也在持續推動大宗商品進口來源多元化。例如,美國在中國大豆市場的份額已從2016年的40%下降至2024年的21%。又如,美國是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而中國則是最大進口國,但2023年中國僅6%的LNG進口來自美國。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加強國產替代的力度,這主要體現在科技相關產品方面。例如,中國電氣機械的進口與出口比率從2018年的1.4下降至2024年的僅0.8,顯示出中國此類產品的國產化率穩步提高。自2021年美國加強出口管制以來,這一比率下降速度加快,帶動中國的進口依賴度明顯降低,形成了更為自給自足的出口生產體系。

  事實上,特朗普的連番出招已在國內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數據顯示,2025年2月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價格環比上漲0.5%,係2022年3月以來的最大單月漲幅(見上圖)。密歇根大學日前發布的一項消費者信心調查,消費者對美國長期通脹的預期從2月的3.5%飆升至3月的4.1%,為199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的當天,益普索(Ipsos)公布民調結果顯示,僅有34%的受訪者認可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處理方式,低於上次調查時(3月21日至23日)的37%;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2%)認為,增加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關稅將傷害到他們身邊的人;大約同樣比例的受訪者表示,提高關稅「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