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AI+」熱潮來臨 不少企業不知如何「+」

編者按
站在全新時代的門檻上,AI正深刻地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製造業領域,中小企業如何借助AI+實現「智改數轉」,已成為邁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在個人生活方面,從生成式對話工具到學習助理,從圖像處理到編程輔助,年輕人正與AI「共成長」,在學習和創新中不斷突破邊界。然而,AI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挑戰,當「深度偽造」突破倫理底線,當算法失控引發信任危機,AI也可能成為助長詐騙、操控輿論的「黑產武器」。大公報今起推出《AI+時代》系列報道,聚焦AI時代到來,我們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如何與AI和諧共生,讓AI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
「AI+?我們還在觀望中,還不清楚該如何入手。」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秀覺燈飾業務經理楊衛剛告訴大公報記者。記者走訪廣東多家中小企業後發現,很多企業都清楚時下最熱的是DeepSeek等AI開源大模型,但對「AI+」該怎麼「+」一知半解。「雖然AI端口技術開放了,但如何真正引入AI,實現與自身軟硬件的結合,依然存在不小的技術鴻溝。」貝樂(廣州)智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紹輝表示。\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中小企業普遍存「沒錢+」「不會+」問題
廣東中山古鎮秀覺燈飾企業的展示區中,簡約的枱燈亮着柔和的暖光。業務經理楊衛剛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的燈飾設計、技術開發仍然主要由公司的設計團隊完成,暫時未動用到AI工具。「我們去年訂單做到600萬元,對今年的銷量也比較樂觀。但對於是否引入AI到我們的生產和設計中,我們還在觀望。」
「老實說,最重要的還是成本問題。」楊衛剛說,現在市場環境並不算太好,他們不敢貿然投入。「引入AI到生產流程,需要搭建技術團隊,需要人、需要產品、需要試錯,每一步都需要資金。」他苦笑着說,除非今年訂單比去年增長10%,否則不會考慮引入AI。
不止一家企業抱有這樣的想法。深圳衡升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經理柯先生就告訴大公報,在他們的行業,AI確實能提供場景建模、情景營銷等服務。「但問題是,找合適的技術團隊成本也非常高。」廣州景昌瓷莊平台運營負責人黃先生坦言,大多數中小企本質上還是傳統製造企業,短期內難以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來開發AI應用,公司更傾向於直接採用互聯網巨頭的成熟技術方案,而非自建系統。
「+」上DeepSeek 推出智能傢具
雖然很多企業仍在觀望,但也有企業已經邁出了探索「AI+」的步伐。廣東中匠福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今年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的出現,大大降低了AI開發門檻。」該公司業務總監唐康續介紹,他們從事養老行業智能傢具研發,今年已經推出AI+衣櫃、AI+智能床等智能傢具產品。記者看到,其AI+衣櫃配備了語音控制功能,掛衣架可聲控升降,並具備烘乾功能。「AI技術其實並不簡單,簡單的是別人做好的工具。非科技企業如何可以接觸到這些更好用的工具呢?」唐康續坦言,公司去年的銷量達到上億元人民幣,他們願意投入更多資金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希望有可靠渠道找到靠譜的技術合作方。
「雖然AI的端口是開放的,但要讓軟件和硬件順暢結合,實現精準控制,這並不容易。」貝樂(廣州)智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紹輝告訴大公報,他們公司專注研發和生產智能按摩椅,目前其按摩椅產品已經在語音智能控制上取得突破。曾紹輝坦言,目前公司仍在攻克軟件與硬件的結合問題。為此,曾紹輝和廣東工業大學的AI團隊進行合作,由該校教授和博士生團隊共同攻關AI硬件控制技術。他認為,若有專門的技術中介平台,能幫助企業梳理需求,對接合適的科技公司,將加速傳統企業的AI化進程。
政府要搭建應用橋樑
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創始會長杜蘭指出,中小企業普遍面臨「沒錢+」「不會+」的難題。「許多企業對AI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清楚AI如何真正提升生產效率或優化運營流程。」她認為,應推動「可負擔的」數字化轉型,為中小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幫助它們補上技術短板。「AI+不只是趨勢,更是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機會。但要真正用好AI,企業仍需跨過成本、技術、應用落地等重重障礙。」杜蘭建議,政府可發揮更重要的橋樑作用,為企業搭建AI應用的對接平台,降低中小企業邁入AI+時代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