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鹽田梓客家人絕活 「清明仔」茶粿奉客

清明時節,正是雞屎藤草的盛產期,勤勞的客家人運用智慧,將這些豐茂的植物收割,搗爛後與糯米粉及紅糖粉混合,製成茶粿,成為客家傳統的清明祭品「清明仔」,也讓遊子返鄉團聚。在西貢鹽田梓的客家村,仍有一家店堅持製作傳統茶粿。
為傳承客家傳統食品手藝,偉強叔一家雖早已遷離鹽田梓,但重返村子開山闢地建茶座,開茶粿班教學,「一定是蝕本生意了,但賺錢是次要,不能讓客家文化有一天真的消失。」\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文) 黃洋港(圖、攝錄) 融媒組(製作)
客家傳統的「清明仔」,即雞屎藤茶粿,與青糰的形狀和製法相似,圓底圓面,以糯米粉混合艾草或雞屎藤後,包成圓形易入口的甜點。清明節時村民用來拜祭祖先,掃墓後,就在祖先墳前食用,隨着習俗演變,雞屎藤茶粿也成為農村人們在田間勞作時的小食,方便補充體力。
茶粿有團圓的寓意,每年臨近清明時節,大家聚在一起做茶粿,叔伯兄弟間互相見面,聯絡感情。「不過村民現在幾乎遍布整個香港,不少已定居外國,大家都很忙,不像以前那樣刻意在某個時間回鄉」,偉強叔說。
兩代人返鹽田梓建茶座
74歲的陳偉強是鹽田梓原居民,雖然一家人已搬離鹽田梓,但清明製茶粿、返鄉祭祖的習俗不能丟。約20年前,大兒子提出返回鹽田梓修繕老屋,建立起一家茶座,主打客家茶粿和豆腐花,後交由偉強叔與太太經營。小兒子在外打拚數年,累積餐飲業經驗後,幾年前到茶座幫手。
「清明節會有不少人來踏青,我們早些上島,我給你展示真正的客家茶粿是怎麼做的。」偉強叔的茶座,沒有花裏胡哨的裝修,搭起一個棚、擺好蒸爐和雪櫃、支起幾張木枱──這就是鹽田梓唯一一家、也是最後一家堅持每日製作客家傳統茶粿的小店。
「最正宗、最傳統的客家茶粿是沒有餡料的,但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我們在茶粿包入花生芝麻碎的餡料,很多人試過讚不絕口。」偉強叔熟練地用手掌心一點點揉搓麵糰,為吸引食客品嘗,兒子在雞屎藤和艾草的基礎上,嘗試南瓜、斑蘭、杏仁等口味的麵糰,製作茶粿的表皮,「鹽田梓產海鹽,兒子結合傳統,做出海鹽味道表皮的茶粿,果然推陳出新還是要看他們年輕人。」
中午時分,遊人漸多,不少人點一份茶粿,配一碗凍豆腐花,青草香味與滑嫩豆花,令大家讚嘆不已。但偉強叔好像並不滿意,「雖然人多時,一天能賣出200多份茶粿,但他們有多少人知道,這是客家的文化,也是香港的非遺文化?沒有幾個知道。」
開班授徒 只求保存手藝
偉強叔說,客家先祖幾百年前一路南下,鹽田梓的客家村屋是其中一處聚集地,最傳統的茶粿製作手藝,由始至終都在鹽田梓。為傳承客家文化,他在茶座內開辦雞屎藤茶粿班,「不用想,這一定是蝕本生意了,但賺不賺錢無所謂,最重要是宣揚客家文化,多一個人認識,這門手藝就有機會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