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供港飽含國家對香港深沉的愛
郭偉强 立法會議員
剛過去的周日,觀影《東江之水越山來》,感慨萬千。
很多未經歷過制水時期的港人,把打開水喉就有水可用視為理所當然。
60多年前,香港人口激增至350萬又恰逢大旱,供水量極度緊張。港英政府只知一味制水,令港人飽嘗4日取1次水之苦痛,「樓下閂水喉」的呼喊,成為不少老一輩港人艱困難忘的回憶。當年有人用食蘋果代替刷牙,有學校取消體育課以減少學生洗澡次數,更糟糕的是缺水對經濟的重創,據工會老前輩回憶:「沒水便沒工開,建築業、紡織染布、飲食業等陷入停頓。很多工友吃一個『紮炮包』便當一餐,社會呈現癱瘓狀態,全港市民都苦不堪言。」
即便在當下,發達國家法國才剛發布一份環保指南,其中包括「運動服可穿1至3次才洗,牛仔褲穿15次或30至50天才洗一次」等令人難以接受的建議。
有水可用,從來不該被視作理所當然,尤其在香港這個沒有天然湖泊、大河或地下水的地方。東江水供港,凝聚了無數港人的努力與智慧,亦飽含了國家對香港深沉的愛。
1963年,為緩解香港旱情,儘管時任廣東省省長陳郁批准每日從廣州向香港免費供水兩萬噸,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直到年底,周恩來總理作出指示,撥出3,800萬元人民幣開展東深供水工程,香港才有了穩定輸入的水源。當時的國家也在困頓之中,不論是3,800萬元人民幣巨款還是穿山越嶺的工程,都是不小的挑戰,但為了讓香港同胞早日有水可用,東深供水工程只用11個月就奇跡般竣工了。
得益於東江水的穩定輸入,外資來了,人心定了,香港也迎來了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巔峰期。
「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香港從1982年開始能做到24小時不間斷供水四十餘年,不過很多港人卻只看到用水要付費,卻看不到供水工程背後國家為香港的付出。其實不論在任何時候,祖國都是香港發展最大的靠山,祖國才是衷心希望香港越來越好的那一方,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就能明白。
最後亦感謝工聯會與香港中華總商會當年的努力,正是他們去信向中央求援,才令這項保障香港未來數十年經濟、社會及民生的大計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