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等科企轉移產業鏈仍逃不出魔掌
香港文匯報訊 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美國多間科企為規避潛在關稅政策,提前多元化布局產業鏈,設法將中國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或南亞國家。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今次大舉加徵對等關稅,針對不少科企的海外供應商,令蘋果的轉移產業鏈策略未能奏效。
截至2023年,蘋果最大的200間供應商當中,約有10%在使用越南工廠,蘋果還在印度生產智能手機iPhone等設備。然而越南與印度今次被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分別高達46%和26%。在蘋果設有電腦生產線的馬來西亞和泰國,對等關稅稅率也分別高達24%和36%。即使在蘋果設有生產線的歐盟成員國愛爾蘭,關稅稅率也達20%。
Mac Pro電腦是蘋果唯一一款在美生產主要產品。近年來,蘋果也曾嘗試將核心產品的生產線轉移至美國,但都未成事。蘋果行政總裁庫克曾抱怨,美國本土製造業缺乏熟練工人,難以與中國競爭,大量生產所需的零部件也需要從中國等地進口。
打擊加密幣行業發展
《紐約時報》指出,Google和微軟等科企重要的消費電子業務,無疑也會受到關稅衝擊。許多科企還考慮在美國以外建設大型數據中心,作為雲端服務和人工智能(AI)技術的重要基建,若要被迫在美建設此類數據中心,成本勢必攀升。
就連特朗普力撐的加密貨幣行業,也深陷關稅戰困局。彭博通訊社報道,美國許多大型比特幣挖礦公司,都將供應鏈設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比特幣礦企Luxor硬件主管勞倫·林(譯音)稱,機械成本是礦企的主要開支,關稅政策推高挖礦成本,勢必打擊投資回報率。
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後,美國多間比特幣礦企股價急瀉,全美最大的加密貨幣挖礦機中介公司Synteq Digital行政總裁庫利克直言,關稅措施只會打擊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