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漸行漸遠的故鄉

  林鈞達

  我的故鄉是在閩粵交界的一個小山村,擁有明清兩代建築的數十座規模宏大的土樓,2008年7月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寂寞的小山村變得喧嘩熱鬧起來了。但對於我這個常居在外面的人來說,卻感覺愈來愈陌生了,兒時的故鄉漸行漸遠了。

  我的老家住在景陽樓,樓前小河轟隆轟隆地淌過,河床分兩條小溪經過,中間被鱷魚形狀的石壁隔開,可神奇了。小時候經常聽老阿公們說︰「右邊的小溪水底下有一座金交椅。」於是待到十一二歲,我就來這裏跳水,跳下去以後兩隻小腿拚命地往下蹬,蹬了兩三下,感覺喘不過氣來了,就極力往上抻,抻到水面就趕緊爬上岸,休息幾分鐘繼續跳。有的時候跳下去,用力往下蹬,可以蹬到五六下,但最多也就感覺能接觸到一些沙子而已,除了看到白花花的水,從來沒有見過什麼金交椅。

  後來聽家裏人說有一個公社放電影的游師傅,有一天,天下着濛濛細雨,他披着雨衣從這裏的小木橋走過,一不小心就從這裏滑到水裏去了,迷迷糊糊之間,他好像坐在金交椅的上面,而沒有繼續往下沉,等他醒悟過來是掉水裏了,才拚着命往上抻,最後浮出水面,也讓人救了上來,嚇出了一身冷汗。我聽說了這件事,每逢暑假回家遇到放電影時,我就去尋找那個游師傅,但都沒有見到他。從此金交椅的事也從人們的忙碌中淡出了、消失了……

  右邊的小溪比較淺,小時候經常在這裏抓魚。其實經常只抓到三五條小魚,要是能抓到七八條,就很值得高興了,十多條的非常少見,但是許多小夥伴們還是喜歡在這裏抓魚。有的時候要照輪流來抓,今天我們抓,過兩三天就輪到另外一夥人的,再過兩天又輪到其他人去了。有時候因為下雨天發洪水,就要輪得更久一點了。

  有的時候小夥伴們還會因為輪流抓魚而打架,不過不會太兇,最多也就互相推搡一下。等說清楚了,該誰誰就是誰誰的了,一旦再玩起來還是好朋友。

  景陽樓的左邊有一個小方塊浮雕。但記得兒時的浮雕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且又被損壞了。從記事起,我就一直在思考着一個問題,這個浮雕是什麼意思呢?它為什麼就鑲嵌在左邊,而不是樓門中央,或者是右邊?從來都沒有人能告訴我正確的答案,即使有人說是泰山敢當石——辟邪和擋科煞用的,也沒有令我滿意,至今還「謎」着。

  這個世界文化遺產之地,在外人看來應該是一個文化厚重的地方,但對於家裏人來說,卻不一定有着相同的感覺。作為遊客,我想他們不僅想知道這麼恢宏的土樓是方的圓的,有幾層樓高,有幾間屋,是啥時候建成的,有哪些領導來過?其實,他們可能更想知道土樓的祖先們是怎麼流落到這裏的,他們是怎麼休養生息的,又是怎麼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發展到現在的。也許他們還想知道這裏有什麼名人,這些名人是怎麼走出土樓的,有哪些神奇而動人的故事,有什麼金口玉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什麼把這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有什麼理由和依據?家裏人沒有更多地去挖掘這些文化,卻只想從這個遊客身上能撈到多少油水。除此之外,概不相干。遊客們大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遇上我們這些「閒人」回去,家裏人最多也就打個招呼,就繼續忙他們的導遊去了,根本沒空或者停下來跟你泡茶聊天。

  而且,為了保護這些遺產,政府部門嚴禁我們在村裏建房子。我們回去只能住又老又舊的土樓,樓上沒有自來水,居室沒有衞生間,起居都要提尿桶,很不方便。連我們都住得極不習慣,更別說後代了。可惜了!家鄉漸漸地遠去了,變成故鄉了。而銅錢味也愈來愈濃,家鄉味卻愈來愈少了。但我的思鄉之情隨着歲數的增長愈來愈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