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歸國潮(下)】科研經費支持力度大 擔綱重大項目機遇多 歸國正成志業主流 科研人才獻力國家

●深圳成為青年科學家歸國的熱門選擇。圖為2024年在深圳舉行的大灣區海歸人才節。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深圳成為青年科學家歸國的熱門選擇。圖為2024年在深圳舉行的大灣區海歸人才節。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李懷光從英國劍橋大學歸國,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支持,迅速組建實驗室開展研究。圖為團隊在實驗室工作。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李懷光從英國劍橋大學歸國,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支持,迅速組建實驗室開展研究。圖為團隊在實驗室工作。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李懷光在英國劍橋大學實驗室作研究。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李懷光在英國劍橋大學實驗室作研究。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錢琦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名單。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錢琦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名單。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近年來,隨着西方科研環境惡化,越來越多海外華人頂尖科研人才歸國,全職加盟國內頂尖高校或研究機構。除了政治環境的考量、在海外缺乏歸屬感等因素,許多科研人才認為,中國科研實力不斷提升,無論是科研經費投入,還是配套人才政策,都為個人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一些年輕科學家看來,「歸國」成為志業規劃的主流,希望個人的研究成果能夠落地應用,為國家發展助力。

  2022年,青年學者李懷光在英國劍橋大學與導師開展的「帶電吸附劑」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儘管留在國外發展前景並不差,但他毅然選擇回國,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擔任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入選「校長青年學者」計劃。在深圳,李懷光與他的科研團隊,聚焦低碳與氫能領域,展開前沿研究。對他而言,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需求始終是職業生涯的首要選擇。李懷光說,他立志把國際前沿的科研經驗轉化為推動國家綠色發展的實踐力量,為實現「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目標貢獻智慧與能量。

  李懷光的軌跡是當下眾多青年科學家歸國發展熱潮的一個縮影。

  撐青年人才任科技項目負責人

  近年來,持續增長的科研經費支持力度讓中國成為科研人員嚮往的熱土。近日發布的《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指出,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是研發經費投入,從2018年1.9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24年增長至3.6萬億元以上,6年時間增長84%。

  對李懷光而言,完善的科研保障體系為其歸國發展鋪就坦途。入職初期,他便獲得校方提供的專項啟動資金,為組建科研團隊和搭建實驗平台奠定基礎。短短兩年間,其研究團隊已步入正軌,十餘位青年科研人員聚焦碳捕集技術前沿領域展開攻關。

  對比國內外科研環境,他深有感觸:「歐洲的科研項目申請,青年學者面臨激烈競爭。而在深圳,科研機遇更加豐富。國家政策特別強調支持青年人才擔任重大科技項目負責人,這種制度性保障讓青年學者能真正挺膺擔當。」

  產學研用閉環助成果轉化

  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正成為新一代科學家的時代使命。李懷光特別強調其研究領域與產業應用的高度契合性:「歸國選擇深圳,其中一大因素正是因為深圳匯集眾多科技領軍企業,實驗室裏的創新,可以很好地進行成果轉化。」

  李懷光介紹,團隊依託大學和大灣區國際碳中和研究院的產學研平台,已構建起常態化校企對接機制。「自2022年下半年起,我們保持每月1次至2次的企業技術對接頻率。在解決企業實際工程難題的同時,也反向拓展了研究維度。」 並計劃進行中試,期待跟更多的企業合作,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產學研用形成閉環。

  「鵬城優才卡」匯聚科研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博士後成就獎獲得者錢琦也是當下歸國發展浪潮中的一員。在吉林出生成長,赴美求學深造,儘管有多所知名的美國高校拋來橄欖枝,錢琦並沒有糾結,果斷選擇在深圳落腳。

  2023年,錢琦以深圳市「鵬城優才卡」持卡人的身份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帶領科研團隊致力於構建新型異質結和超晶格,並研究它們的關鍵量子相干機制,為新型量子材料和器件的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回國一年多來,錢琦感受頗深的是這座城市對科研人才的厚愛,而大量人才匯聚,也讓她得以迅速組建起科研團隊,全心投入科研。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團隊目前已經順利招募了兩位博士後,並正在辦理第三位博士後的入職手續,「這一點是我意想不到的順利。」

  內地吸引海外人才舉措(部分)

  ●實施啟明計劃、海外優青、火炬計劃等國家級海外高層次引才計劃,並提供資金支持。

  ●依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吸引和凝聚全球科學家和高水平人才。

  ●提供出入境便利,包括簡化簽證手續、延長停留時間等。

  ●對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給予一定優惠。

  ●協助解決配偶的就業問題,為其子女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提供科研經費支持,鼓勵其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提供購房補貼、租房補貼、安家費等,減輕其生活負擔。

  ●提供職稱評定綠色通道,支持其職業發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