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難求變「賣票難」 戲班經營壓力大

●黃偉坤指出,粵劇行業的發展大不如前,部分從業者因為經濟壓力而退出行業。
●黃偉坤指出,粵劇行業的發展大不如前,部分從業者因為經濟壓力而退出行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粵劇紅伶、國家一級演員黃偉坤在香港有多年演出經驗,深受香港戲迷的喜愛,他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上世紀九十年代是粵劇的鼎盛時期,以他在香港的演出經歷為例,當時曾試過六天演出七場,每場幾乎座無虛設,門票一票難求,劇團收入主要依靠賣票,行業整體十分興旺。但時至今天,黃偉坤的演出機會大幅減少,多數出席專業人士組織的粵劇活動,而且免費送票予觀眾的現象普遍,讓專業劇班和演員面臨較大壓力,「觀眾看免費粵劇活動多了,就不會願意去花錢買票。」

  冀政府加大投入 改善業界環境

  黃偉坤指出,粵劇行業的發展大不如前,演員薪酬亦偏低,部分從業者因為經濟壓力而退出行業,他認為無論是內地及香港特區政府,都應該加大對粵劇行業的資金投入,協助專業戲班解決經營困難的問題,減輕其經濟壓力,讓專業劇團能夠持續發展,環境轉好,從業者的薪酬水平就會提升,自然會吸引更多對粵劇感興趣的年輕人入行。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從業二十多年本地粵劇的演員宋洪波表示,專業戲班單靠賣票收入難以維持開支,「如果提高票價,觀眾就減少,如果免費派票,雖然能吸引觀眾,但戲班難以長期承擔成本,長此以後班主經營壓力大,甚至不敢繼續經營,從業員得到的薪酬及工作機會亦會受到相應影響。」宋洪波認為政府在資金方面應該提供一些支持,協助專業戲班解決賣票難以盈利這個難題,讓專業戲班有更多演出機會,既能讓粵劇這個行業可持續發展,亦能讓觀眾欣賞到更多演出。

  日興粵劇團創會主席何日明指出,疫情前該劇團一年至少演出20場,疫情後受場地申請難和市民生活習慣改變的影響,演出次數減少,如今每年大約只演出10場,相較疫前少了約一半。日興粵劇團目前只能借學校禮堂或前往內地演出,例如東莞、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他表示,內地的演出場地比較大型,以及有多個場地,「有些場地還比香港場地靚很多,不過內地演出需要先審批演員、節目、劇本等,亦要有對口單位邀請才能進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