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紮舖推「懶人衣包」 孝子賢孫更就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今日是清明節,不少市民提前購置祭品。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上環一帶紙紮舖了解,但見購買香燭、衣包的顧客絡繹不絕,有顧客為宗親團體採購,花費千元,亦有市民為多名親屬祭拜,每位先人平均花費百多元。今年祭掃商品呈現較生活化的特點,除常見的「大屋豪車」、「預製菜」、「便當」、「快餐」等銷路不俗,有紙紮舖更推出「懶人包」衣包,方便趕時間的孝子賢孫購買。有店舖老闆表示,生意較去年有雙位數升幅,今年多了不少外地專程返港祭拜的人士,故早前一度熱門的代客燒衣服務相應減少。
昨日中午,上環一帶紙紮舖生意暢旺,不時有顧客將車輛停在附近,快速揀選後駕車離去,亦有顧客專程從離島前來購買,只因為該處祭掃商品類目齊全。舖內懸掛琳瑯滿目的紙紮商品,包括「名牌服飾」、「鞋履」、「工人」、「寵物」等,生活用品如「假牙」、「手機」、「微波爐飯菜」等亦有上架。價格方面,一個大型衣包一般售價100元,與兩年前同價。
「這些錢無論如何不能省」
來自長洲的張先生表示,計劃祭拜多名長輩先人,預算千多元,「年年如此,這些錢無論如何都不能省。」他說,長洲祭祖傳統濃厚,居民十分重視清明等節日,島上有公共及私人墳場,亦有神廟,拜山當天除燒化祭品,還會舉行相關儀式。
奚先生前來為潮州宗親團體採購,打算花費逾千元購買衣紙,乳豬、叉燒等祭祀食品另計,「幾十年來,都是我們幾位協會董事一起辦這事,這是一種責任。近年也有年輕人加入,幫忙料理,我們盡量希望做得隆重,有加無縮。」
鄺太太打算祭拜丈夫、母親等先人,花費數十元購買香燭,「他們所在的私人骨灰龕所,焚燒祭品有規限,要經過工作人員。既然不能親手燒,我選擇香燭表達心意。」
另一顧客司徒先生花費700元,為父親、公公等多位親屬祭掃,「大部分先人都是過世多年,可能未必適應新潮的祭品,所以我主要選傳統樣式。」
紙紮舖俊城行負責人杜千送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近年紙紮祭品有年輕化、生活化趨勢,因為更多家庭的下一代開始參與拜祭,故在祭品中融入他們的生活需求,預製菜、即熱食品等銷情不俗。
清明銷情料較去年錄雙位數增長
他透露,今年來貨價波動不大,故售價亦未有加價壓力,惟該店清明銷情較去年錄雙位數增長,情況在杜千送意料之中,「先人的數量始終是不斷增長的,近年不少家庭都會帶上下一代小朋友一起參與祭拜,讓兒童從小感受這種傳統」。
大部分人親自拜山 代客燒衣服務減
杜千送表示,疫情影響已基本消散,絕大部分客人選擇親自拜山,亦有不少顧客專程從外地返港祭祖,故早前一度熱門的代客燒衣服務相應減少。
紙紮舖明生行負責人吳廷桂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留意到很多想盡孝心的市民選購時間倉促,故推出拜祭「懶人包」,內含溪錢、元寶、往生錢、「衣鞋」等,「我們摺好一袋袋,客人來到,直接抽一袋就走,像一袋禮物一樣寄給先人。」
她指出,通常在公共墳場祭拜的人士出手較為大方,因政府提供化寶爐,方便市民焚燒祭品,「幾多都捨得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