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外貿廠商:加稅成本勢必轉嫁美國客戶

與美國客戶郵件溝通、公司組織開會……3日,美國「對等關稅」落地,不少外貿廠商度過難忘的一天。「凌晨手機上就推送了加稅落地的消息, 心情很鬱悶。」電話那頭,廣東熱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梁永飛語氣有些沉重。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公司主打產品綠色建材,有三成銷往美國,而隨着新一輪關稅正式落地,美國方面的採購成本大幅上升。「衝擊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可以說是重創。因為美國公司就是我們自己的子公司,也沒辦法將價格成本轉移出去。」
為了應對「關稅2.0」,梁永飛說,早在去年,他們便着手分散市場,加大在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布局。「關稅2.0雖然落地了,但我們也是有準備的,此前已經提前針對關稅開過會,做了全球部署。」他稱,公司去年在歐洲成立了分公司,也在澳洲聘請了本地業務員。目前公司產品已經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亞和中東的市場增長最為明顯。
建材行業訂單轉移難
即使如此,面對新一輪關稅,他們依然難言樂觀。「2018年那一波加稅,綜合稅率30%,我們還能靠成本控制扛過去。可這次,綜合稅率已經接近100%,基本沒有招架之力。」梁永飛坦言,市場上已經有人開始計算是否要轉移訂單,但建材行業供應鏈複雜,不是想轉就能轉。
企業也曾考慮過「出走」,比如在越南建廠,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然而,新一輪加徵關稅中,越南稅率比中國還高。「現在慶幸我們沒有在越南布局,不然就要面對更大的風險。」梁永飛說,預測到加徵關稅,他們已經提前賣了足夠半年使用的庫存到美國。「希望這半年間,政策會有所轉機。」無奈地說,現在只能靜觀其變。
「我們是做出口中高端燈飾產品的,美國也是我們比較重要的市場之一。」東莞市掌燈燈飾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楊衛剛表示,公司已經將產品性價比控制得相對合理,已經沒有降價空間。「美國加關稅,新的稅收成本只能轉嫁給客戶,因為所有廠商都面臨同樣的稅務成本問題。現在加關稅的不僅是加中國,全球比較及集中的生產工廠都被加稅,所以這個關稅成本最後都是美國客戶自掏腰包『買單』。」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