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業界痛點 打造可持續發展演藝生態

  屹立北角逾半個世紀的粵劇殿堂新光戲院上月熄燈後,新光戲院大劇場主席李居明昨日宣布,已成功租賃黃埔天地戲院用地,延續新光的傳奇。新光戲院的「失而復得」對廣大戲迷來說固然是一大喜訊,香港亦得以延續一文化品牌及地標,讓為租用演出場地犯愁的劇團暫舒一口氣。值得關心的是,本港仍然有許多包括粵劇在內的中小型藝術團體,正面對表演場地租用競爭激烈、申請手續繁複、審批時間長等多重挑戰,窒礙了藝團發展。香港正致力建設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應帶頭拆牆鬆綁,樹立典範,帶動社會各界努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表演藝術生態。

  排練和表演場地不足,是舉辦演藝活動亟待解決的痛點。就政府表演場地而言,在租金以外,中小型藝團還要面對團體性質、節目品質、團體過往的演出經驗、觀眾入場率等條件限制。因此,除了積極提供更多場地和資助外,進一步有效善用現有政府場地也是一可行之途。

  首先,時間就是金錢。藝團表演者亦需顧及生計,有演出才有收入,不少表演者或在等待長時間的審批過程中因要搵食而被迫轉行,長遠不利於藝團以至香港整體的表演藝術事業發展,更難以讓家長放心、放手,鼓勵年輕人加入演藝行列。因此,相關部門宜廣泛參考內地及國際經驗,考慮簡化場地申請程序,放寬申請要求,同時加快審批流程,並優化場地分配機制,在排練和演出都預留適量時段專供中小型藝團申請,確保公平機會,使場地得以被充分利用之餘,增加中小型藝團的演出機會,讓有志者可生計、理想兩兼顧。

  其次,可增強場地租用信息的透明度,例如建立一個整合各表演場地租用情況的電子平台系統,及時更新和公開場地檔期等相關資訊,甚至可設定即時通知功能,讓藝團即時得悉有場地臨時取消租用,並根據自身檔期作出申請,以更靈活地籌備演出活動。

  除了從外地邀請國際著名「大咖」表演者和藝團來港演出,特區政府更要協助本港藝團解決所遇難題,以培養本地人才、吸引年輕人投身表演藝術行列,從而提升表演藝術的普遍性、社會普及度和參與度,也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當中重要一環。

  好的表演者還需要有好的觀眾。特區政府從場地、資金等各方面對不同中小型藝團的支持,亦有助培養出良好、多元的表演觀賞文化,建立起本地的優秀觀眾群,長遠為本港藝團吸引內地及國際觀眾群,甚至為他們「走出去」、面向世界提供助力,使其在國際舞台上綻放香港藝術的光芒,說好香港文化藝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