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關稅霸凌】中國將堅決反制 美關稅霸凌無出路 東南亞產能分工轉移受阻 新興市場國家合作有新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所有美國貿易夥伴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對包括中國、歐洲和日本在內的約60個國家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中國商務部、外交部相繼於北京時間3日作出回應,強調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相關學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析指出,雖然美國此輪關稅「大棒」亦瞄準中企產能分工轉移國家和地區,但是對區域貿易合作亦是機會,相信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合作會更加緊密。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3日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東時間4月2日,美方宣布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上述發言人說,美方聲稱自己在國際貿易中吃了虧,以所謂「對等」為由提高對所有貿易夥伴的關稅,這種做法罔顧多年來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利益平衡結果,也無視美方長期從國際貿易中大量獲利的事實。美方在主觀、單方面評估基礎上,得出所謂「對等關稅」,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相關方的正當合法權益,是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對此,很多貿易夥伴已經表達強烈不滿和明確反對。
商務部:提高關稅損害美自身利益
發言人表示,歷史證明,提高關稅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既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穩定。貿易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與貿易夥伴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
3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發布會上對此回應稱,美方打着「對等」的幌子,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將採取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正當利益。中方多次強調,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中方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磋商解決貿易分歧。
「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現在美方需要做的是糾正錯誤做法,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通過磋商解決經貿分歧。」郭嘉昆強調,美國單方面加徵關稅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損害的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無助於解決美方自身的問題。大家看得很清楚,越來越多的國家反對美國加徵關稅等單邊霸凌行徑。
中國工商界:深表遺憾 堅決反對
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3日表示,中國工商界對此深表遺憾、堅決反對。發言人說:「美方單邊加徵關稅的做法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嚴重擾亂全球產供鏈,既無法解決美方自身問題又嚴重阻礙全球經濟發展。」發言人表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工商界融合發展、命運與共。中國工商界堅定支持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各國通過開放合作做大共同發展的「蛋糕」。「我們敦促美方尊重經濟規律、維護市場規則,與各國加強合作,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為全球工商界實現互利共贏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可依靠新優勢做強「非價格競爭」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特朗普此次加徵關稅的範圍面向全世界,打擊面高於預期:一方面是「對等關稅」意涵與特朗普的實際執行有所偏差,比如美國將其他國家的貿易管理措施也折合成關稅,採用10%的基準關稅予以加徵;另一方面是其對中國此前已進行過多輪加徵關稅,累計之後對華關稅將疊加到54%的超高水平。
白明特別提到,此次特朗普加徵關稅幾乎是「全世界無死角」,除了對華的關稅水平,中方還關注其對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關稅力度。據稱,美國將對從越南進口的商品徵收46%的巨額關稅。白明強調,上述國家都是中國企業產能分工轉移的重點地區之一,也是此前應對美國對華高額關稅的另一條「借道出口美國」之路,但特朗普新一輪幾乎無差別徵稅的擠壓將會給原有的產能分工帶來挑戰。不過,他也認為,此舉同樣可以削弱東南亞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等相似領域的替代性,而中國可以依靠外貿新優勢,做強「非價格競爭」。
白明認為,雖有關稅重壓,未來中國與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合作將會更加緊密,相信下一步雙方將更注重RCEP、「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貿區等平台的作用,加強區域貿易合作,以應對美關稅衝擊。
專家倡聯合歐盟等形成訴訟聯盟
談及中方可能採取的反制措施,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郭寒冰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中方或可以利用國際規則與外交聯盟,在法律層面,加大在世貿組織對美國訴訟力度,聯合歐盟、東盟等受關稅影響的經濟體,形成訴訟聯盟,從多邊角度對美國形成規則壓力。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深化經貿聯繫,增強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話語權,孤立美國的貿易霸凌行為。此外,郭寒冰還指出,中方應強化自身產業韌性與自主可控,加速產業升級,大力扶持國內半導體、新能源等戰略產業,減少對美國技術和產品依賴。比如,加大對半導體研發投入,實現芯片自主生產突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