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投資人主動上門推科研成果落地

  日前,IEEE Fellow(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國際計算機協會傑出科學家齊國君結束了近15年的異國生涯,飛抵杭州,正式加入西湖大學。據悉,他在西湖大學新組建了「MAPLE實驗室」,已經有近20人,開發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對文本、圖像、視頻等在內的多模態感知、生成與具身智能交互算法與應用開展研究。

  「被西湖大學那股學術自由的氣息吸引了,想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情。」對於「為什麼回來」這一問題,他的回答簡單明了。在學校官網上,他還留下了這樣一段話:「知行合一、理實交融,不斷突破人類知識與探索的新邊界,並通過實踐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是一所大學的精神內核。期待和西湖大學一起為探索和創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據了解,為培育適宜原始創新的環境,在西湖大學作為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可以自主組建研究團隊,自主決定研究方向,有充分的科研經費使用權,能夠在充足的空間裏自由探索;同時還建立了創新導向的科技評價標準,關鍵看研究是否獨一無二、不可或缺,並充分考慮基礎研究的不確定性,實行長周期考核。西湖大學方面表示,這一系列探索都是為了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態,讓人才能夠心無旁騖做學問。

  學科交叉激發創新靈感

  「這裏整體科研氛圍非常好,有很多交叉學科在一起,會催生我很多新的想法。」1993年出生的王睿,一直從事第三代太陽能電池研究,曾入選福布斯中國及亞太30歲以下30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科技創新35人。2021年,他毅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並成為當時校內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我們的實驗室都離得非常近,而且周邊又是不同研究方向的,有很多交叉學科。像我的實驗室旁邊就有做光學的、做微納加工的,我們雖然不是小同行,但作為大同行,交叉思維就會非常多。」

  今年2月,王睿團隊在疊層太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讓鈣鈦礦與銅銦鎵硒疊在一起,光電轉換效率達到23.4%,未來有望應用到建築、汽車、飛行器、柔性可穿戴設備等不規則表面。「浙江從事光伏產業的企業很多,很多投資人對我們的研究都非常感興趣,主動來找我們聊,要幫助我們怎麼去落地。」

  對此王睿很有感觸:「在國外,如果你創業還要自己跑出去做路演,一步步去找投資人,在這裏反過來是投資人主動上門來找你,然後幫你去實現想法。而且在商業化、產業落地等方面的配套也都非常齊全。」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莉 杭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