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有靈犀】學習中國古典舞的思考

  王 欣

  學習中國古典舞已有3年多的時間,雖然是業餘愛好,不能與專業舞蹈者同日而語,卻也能從中國古典舞的學習中體悟到一些美學和人生哲學。

  初學時,我常被老師詬病像是在「打太極」或者練功夫,有時看着鏡子裏的自己小心翼翼地一個轉動或者繞腕的動作,緊張又生硬,不禁覺得很好笑。中國古典舞對提氣和呼氣要求很高, 一呼一吸之間,自然帶動身體的肌肉和骨骼運轉,每一個動作和神態都要用圓融的方式去表達,不可太過,亦不可太拘謹。

  老師常常要訓練我們的身韻,身韻的訓練強調內涵的氣韻、呼吸、意念、神韻及內心情感。比如,以「三圓」運動為基礎的運動路線、以腰為軸的「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等,這些基本元素賦予中國古典舞豐富的表現力及可塑性,能深度刻畫動作及內心情感。

  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古典舞所要表達的美,與中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化密不可分,特別在與「儒釋道」思想哲學的聯繫上,尤為深刻。

  專門研究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古典文化之間聯繫的吳蘭女士曾在其文章中提到, 中國古代《易經》中關於「圓」的文化現象:太極中的八卦圖、佛學的「圓通、圓融」的思想、儒家的「仁愛、中庸」的觀點,圓是中國傳統哲學觀「天人合一、混沌初開、陰陽相生」的文化思想、意識形態,也是中國古典舞蹈的文化根源和歷史縮影,為中國古典舞在當代的建構提供歷史文化的依據,是中國古典舞的源頭活水。

  中國古典舞運動路線中「圓」形動勢,動作的運動路線在「圓」的軌跡上。例如,在做「雲手」這個動作時,雙手要交替成揉球狀畫平圓;「雙晃手」是雙手同時在身體前畫立圓;「繞腕」(或「盤腕」)是用手腕在上身前畫八字圓,中國古典舞的「圓」千變萬化,「圓中生萬物,萬物不離圓」。

  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表演藝術家們常常要在舞姿中表達「欲言又止」、「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緒:柔美中帶有韌性,不捨中卻有果決,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讓中國特有的文化基因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令人為之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