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臨床心理服務 提供專業評估治療 守護市民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是近年社會相當關注的課題,社會福利署(社署)在臨床心理服務的領域持續投入資源,透過個案臨床心理服務、中央心理輔助服務(成人服務)和中央心理輔助服務(學前服務)三大範疇,為有不同需要的群體提供專業支援和幫助,並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擴大服務範圍,以守護市民精神健康,推動社區和諧發展。
早期支援 疏導突發事件負面情緒
「社署的個案臨床心理服務包括早期心理介入服務、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公眾教育等,透過不同層面幫助市民應對生活中的重大挑戰和情緒困擾。」社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林晧明表示,相關服務對象相當廣泛,包括在情緒、思想或行為上備受困擾的人士,例如面臨婚姻或子女管教問題的夫婦、反覆出現行為問題或犯罪行為的青少年、虐兒事件中的施虐者和受害者,以至因為不幸事件而久久未能釋懷的市民等。另外,社署的臨床心理服務課亦會時刻留意社會上發生的突發大型事故,適時為市民提供支援,以期減輕事件對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每當社會發生罕見並涉及人命傷亡的突發不幸事故,市民可能會因為親身目擊或看到媒體廣泛報道事件的畫面而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我們希望透過早期介入,讓市民更早覺察並認識自己的情緒,在他們的情緒到達臨界點前能夠適當地調節心情。」林晧明指出,社署也會因應突發事件的性質和規模制定合適的措施,包括設置街站、向事發當區居民派發心理教育單張、舉辦情緒支援講座、設立短期電話熱線等,以接觸可能因為事件而影響情緒的市民,並協助他們調整心理,有需要時更會提供緊急臨床心理服務。
社署臨床心理學家郭芷盈補充,除了早期心理介入外,心理評估和心理治療也是他們的核心服務。臨床心理學家會透過遊戲治療、敘事治療、情緒取向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創傷治療等,提供個人、家庭、婚姻等心理治療。「我們會根據當事人的背景制定初步評估工具和方案,並在取得當事人的同意下,聯絡熟悉當事人的人士,例如其個案社工、學校社工、醫生等,以掌握更多關於當事人的可靠資料,繼而再按評估結果,制定治療方案,目標是為當事人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援,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重拾希望。」
度身訂造 協助跨越人生過渡階段
除了多元化的個案臨床心理服務外,社署還提供中央心理輔助服務,其中成人服務專為正使用政府資助康復服務的受發展障礙影響人士而設。社署臨床心理學家鍾瑋軒指出,服務亦會支援有需要的照顧者,除了為當事人提供個案評估和諮詢、人生過渡期支援服務外,亦會為照顧者提供心理支援,更會為康復服務單位提供服務諮詢並協助這些單位的服務發展等,「我們會定期到訪不同的康復服務單位,為受發展障礙影響人士的行為及情緒表現提供臨床分析和專業意見,並會與中心職員及照顧者合作制定照顧計劃,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援,幫助他們順利面對人生中的轉折階段,例如由學校過渡至職業培訓、面對照顧者離世的傷痛、入住宿舍的適應等,協助他們調節情緒和渡過困難時刻,為其度身訂造個人化的心理支援。」
社署臨床心理學家曾佩珊續說,許多受發展障礙影響人士和其家人從人生過渡期支援服務得到了切實的幫助,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關注發展障礙人士需要的同時,我們也同樣重視照顧者的精神健康,會通過提供心理支持和培訓,協助他們面對照顧壓力。其實,每一位受發展障礙影響人士都值得被肯定和尊重,大眾對他們釋出越多關懷和接納,心理輔助服務對他們的成效亦會越顯著。」
家庭為本 兼顧幼兒成長致家長壓力
中央心理輔助服務的學前服務同樣以針對性的方式,聚焦服務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幼兒及其家長。社署臨床心理學家蘇漢基表示,服務目標是促進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幼兒適應學校及訓練環境,提升家長相關的教養技巧及處理壓力能力,並提升學前康復服務單位員工的工作技巧。「服務以家庭為本,強調家庭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角色,通過適切的介入提升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員的精神健康。治療期間,我們會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具針對性的深入心理支援及治療,在為幼兒制定個別的訓練方案的同時,亦為家長提供情緒管理、育兒技巧培訓,以及提供夫妻關係輔導等服務。」
社署臨床心理學家張家齊指出,由於服務個案大多經由學校發現和轉介,老師和家長的協作及配合至關重要。「六歲前是小朋友接受訓練的黃金期,我們必須透過早期介入,盡早在學前階段提供針對性治療方案。在學校的層面,老師會向小朋友提供有效的訓練支援;與此同時,家長應避免在黃金期過分催谷,而須平衡孩子各方面的成長需要,包括玩樂、運動等,與孩子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可更好地融入當前的校園生活。就此,社署的臨床心理服務課特別舉辦各類講座和小組活動,協助家長面對育兒挑戰。」
總括而言,社署的臨床心理服務課通過提升公眾的精神健康意識、增強專業人員的服務能力,以及為特殊群體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在促進社會精神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服務須由社工轉介,有需要的人士及其照顧者可與學校、復康中心或相關社福機構聯絡。
成功個案:希望所倚 動力所在
對於社署每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來說,每一個成功個案都是寶貴的經驗,能夠為服務使用者帶來新希望,也是他們不懈工作的持續動力。
「其中一個令我難忘的個案是一名入住院舍的受虐兒童,他在治療初期處於極度恐懼和孤獨的情緒當中。為了平復其不安的情緒,我透過一個玩具屋為他進行遊戲治療。開始時,他將一個嬰兒玩偶放在嬰兒床上,並表示嬰兒很孤單、害怕;經引導後,他為嬰兒蓋好被子,並將象徵社工和朋友的人偶放在嬰兒旁邊陪伴他。最後,『驚恐的嬰兒』平靜了,小朋友也因感受到溫暖與支持,情緒穩定了下來。」郭芷盈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走出陰霾的能力,關鍵在於及時的支援及有效的心理治療。
「我其中一個個案是一位受發展障礙影響年輕人,他語言能力不高,在剛入住院舍時經常把衣服拿去浸水。經了解後,我們發現原來他的媽媽用了很長時間訓練他自己洗衣服,而他入院舍後仍然掛念家中的生活方式。於是我們和院舍商量,每日派他協助進行院舍的洗衣工作,讓他有機會運用親人培養他的自理能力,他亦能發揮所長,漸漸地在新的住宿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安穩的生活方式、平靜下來。」曾佩珊指出,建立安全及成就感,有助於這位年輕人順利過渡宿舍的生活。
「我亦試過在為一名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作個案諮詢及提供訓練建議期間,留意到其母親因家庭矛盾而產生了抑鬱症狀。為此,我們邀請孩子的父母一起進行深入的心理輔導。經過一段時間輔導後,兩人開始互相理解,願意溝通合作,幫助小朋友更好地融入訓練的環境。」張家齊表示,服務不僅幫助了個案本身,還對整個家庭的困境帶來了出路。
三位臨床心理學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市民即使是面對逆境,亦不用氣餒,在專業人士的介入和輔導下,總可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