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讓交易損害國家未來發展利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香港各界人士和團體指出,長和與美國貝萊德集團的交易顯然涉及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依法對有關交易進行審查,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保障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必要舉措。

  香港中資期貨業協會表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長和交易進行審查,按照法律程序保護公平競爭和維護公共利益,既是對法治的恪守和對市場監管的嚴格態度,也是維護市場秩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體現。同時,參照《外商投資法》確立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審查也體現了國際通行的對等監管原則,通過加強跨國企業集團合規經營監管,積極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應當予以客觀理性看待。

  中期協會強調,長和這一擬進行的交易雖然引起廣泛關注,但不會影響國際投資者來華來港投資的意願。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良好的法治和營商環境一直備受推崇。長和交易依法接受審查,不會損害香港的法治和營商環境,中國和香港仍然是外資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未來將繼續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

  全國政協委員、國泰君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閻峰指出,長和出售港口業務,將導致以美資為首的財團在全球港口和航運市場地位的進一步提升,造成經營者進一步集中甚至形成市場壟斷、影響行業競爭格局的重大作用和影響,具備侵蝕消費者和投資者利益的溢出風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此次交易依法審查,是維護市場秩序、確保公平競爭的正常監管舉措,也是維護中國和全球港口企業、航運企業利益的必要履責行為。

  他強調,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強化反壟斷執法,不僅為國內企業創造了公平的營商環境,也為全球市場注入了穩定性和可預期性。這種兼具戰略高度和全球視野的監管實踐,通過科學評估交易對市場競爭的影響,監管機構能夠有效防範潛在壟斷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交易觸及國安與地緣政治考量

  滬港社團總會發表聲明表示,當前正值中美角力及地緣政治格局劇變多事之秋,此宗交易涵蓋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及相關物流網絡,也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要地,涉及全球關鍵基礎設施控制權的轉移,而觸及到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的核心考量,倘貝萊德集團收購成功,美國便可能進一步打壓中國出口貨品和採取針對中國船舶的措施,削弱中國航運的競爭力,打擊中國船舶自由航運,違反公平競爭的精神和基本原則。

  聲明表示,長和與美國貝萊德財團之交易,顯然涉及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而港口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其運營數據和物流資訊都涉及國家安全,將如此重要資產出售給外國企業,是否存在數據洩露和國家安全隱患,也值得各界深思。長和應慎重考量交易方案,絕不能讓交易損害國家未來發展利益,也絕不可屈膝於美國的霸凌主義,懇請謹慎行事,並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維護國家利益立場。